2022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0亿元,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第15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4月7日,在“链接全球、创享未来——2023年科技外交官之家资深外交官·常州行”启动仪式上,常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芬表示,常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快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中以、中德、中瑞等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开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链接。
会上,常州市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科技外交官之家”常州站揭牌;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获颁“国际科技合作百强机构”荣誉称号;史明德大使等9位嘉宾被聘为“创新常州·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专家”。
摊开来讲——为什么是常州?
国际创新合作为什么选择常州?常州有什么实力?首先,硬数据来说话。
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工业总量首次破2万亿元,跃居江苏第三;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已布局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1/5,江苏全省1/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居全国首位;拥有4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江苏“半壁江山”,2022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
硬数据的背后,是常州布局“新能源之都”的决心。
早在2013年,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时,常州便靠整合资源的眼光和能力先试先行,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在新赛道上赢得先机。
目前,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已形成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四个集聚片区,以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为代表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集群,以亿晶光电、天合光能等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以理想汽车、比亚迪、星宇车灯等为代表的整车研发与系统集成、车灯照明等产业集群,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和新的活力。
如今,常州已经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之一,新能源产业正逐渐呈现“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清晰格局。
下一步,常州提出了更高远的发展目标:成为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发储送用”环节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今年1月,常州发布《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出十条重磅政策,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政策支持撬动市场力量,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捞干了说——常州做对了什么?
如何在发展快、迭代快的新能源行业稳步前进?常州的“秘笈”是创新。
十年来,常州持续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被评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全国卓越创新园区,集聚本科院校1所、省属高职院校5所,创新型科技企业近3000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47家。
聚焦行业“卡脖子”问题,常州整合多方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去年6月,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在常州揭牌。面向先进土木工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绿色复合材料与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碳纤维创新中心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为核心,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招引人才就是扩大投资,储备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常州先后出台“龙城英才计划”创业资助、企业紧缺人才资助、高校高层次人才资助等多项政策,涵盖人才就业、创业、生活居住等各方面,在江苏首创“全链式保障”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模式,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常州广开国际合作渠道,创新对外交流方式,努力引进和集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以色列、德国、瑞士、瑞典、英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全力打造中以常州创新园这一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8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6个。成功举办“2022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周”,获部、省主要领导和以方高度肯定。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德、中瑞、中欧等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特色化发展。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冯瑄说,如何借助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主动布局有针对性的、分国别的、多领域的对外科技合作渠道,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敞开了“谋”——下一步常州怎么做?
创新国际合作,下一步怎么做?启动仪式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围绕“全球化、数字化、人工智能,人才”四大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目前世界正处在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创新驱动数字化、智能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ChatGPT等颠覆式创新不断地出现,各行各业都应布局数字化转型。张景安院士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全球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面对诸多经济挑战应打造一个具有多链互动的创新体系。传统技术的淘汰,伴随着新技术的崭露头角,跨界融合的新赛道,为经济的恢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张景安院士希望常州能够把握科学规律、技术规律、工程规律,培养更多的产业化工匠人才。
在圆桌对话环节,大使和科技参赞们围绕中以、中德、中瑞之间的合作开展交流。詹永新大使在交流中建议,针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常州应该发扬“耻为二手”的精神,加强自主创新;阮湘平提出,常州市应该加强中以园的建设,同时利用以色列的技术优势,开展精准对接,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韩军说,要加强中以合作,学习和借鉴以色列的自主创新和基础创新的成果,和常州本地企业应用结合,形成产业化成果。
与会专家肯定了人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要性,建议常州地方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并鼓励各种国际间交流,结合常州这些年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未雨绸缪,借鉴瑞典好的技术和模式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处理方面先行一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颖 徐维庆
通讯员 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