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初冬时节,金坛的偏远老矿山宕口旧貌换新颜,一期土地复垦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机器隆隆作业,呈现一派热闹景象。今年9月,常州市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获批省级试点。
金坛地处长江经济带下游,是长三角核心区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交汇点。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素有“江东第一福地”美誉。然而,高强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山体破损、林地损毁、水源污染、土地废弃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刻不容缓。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治理必须坚持用系统论的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金坛区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克洪介绍,去年12月,金坛以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绿色矿山创建、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为抓手,率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区的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进行统筹安排和有序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
宕口,坐落在茅山脚下,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山,偏远村落集聚五六家采石厂。然而,长期开采造成矿区山体裸露、废渣成堆、满目疮痍,一度成为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发展之殇。经过全面统筹规划,今年5月,金坛启动茅东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超22万平方米。投入的5700余万元,全部用于生态环境修复,重现绿水青山。
宕口的绿色,掩映在金坛生态修复发展规划中——2020年底前,金坛区需要完成8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总面积约2200亩,预计投入资金2亿元。同时,结合土地综合整治要求,每年拟完成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任务4000亩,2020年底前完成总投资37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
长荡湖水在治理中揭开“面纱”。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渔民在全国率先进行网围养鱼,继而养蟹,使金坛成为“中华绒螯蟹之乡”,高峰时网围面积占了湖面一半。网围养殖业发展迅猛,长荡湖的水质却日趋恶化,从早年的Ⅱ类水变成了Ⅴ类水,每年出水5亿多立方米都注入太湖,也影响了太湖水质。2016年8月,金坛启动实施总投资93亿元的“救湖工程”。目前,已完成总任务七成,环湖道路基本贯通,防洪屏障基本形成,沿湖景观初见雏形,长荡湖湿地公园创建成功,长荡湖呈现靓丽容颜。“生态优先、合理开发、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长荡湖在解决水患、水源、水质、水景‘四难’中,实现了从‘生产湖’向‘生态湖’的转型发展。”金坛区委常委、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锁龙说。
金坛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过程中形成共识,系统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德润轩茶业专业合作社,村民将茶园生动地比喻为“绿色银行”。德润轩茶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53户,茶叶种植面积600亩,辐射面积800亩。“原来这山坡杂草丛生,近年来通过绿色矿山创建,加强废弃山坡整治,做到宜茶则茶、宜树则树,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德润轩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姗姗说。近年来,金坛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31亿元,完成修复面积3.1万亩,项目区5万多人因此受益,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地,已成为项目区增收的“绿色银行”,托起农民致富新希望。
如今,金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效益日益凸显,通过全效益聚合,让群众既享受“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花谷奇缘、一号农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营运,茅山保朴园、上阮农业公园、长荡湖水街等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迅速崛起,加上独特的“节庆文化”,打响四季旅游品牌,这里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金坛还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交汇点记者 刘宏奇 蔡炜 万小珍
通讯员 宋蕾
图片由金坛区自然资源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