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探探发布网络安全洞察
2020/04/17 12:42  新华报业网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当前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在提高了我们生活品质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正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

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周年之际,作为国内社交平台探探旗下的互联网研究机构,探探研究院发布了互联网防骗指南,向广大青年群体分享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思考与洞察。

据公开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收到网络诈骗举报15505例,人均损失为24549元。在电信网络诈骗的受骗人中,男性占51.41%,女性占48.59%,男性受骗人略高于女性。其中,受骗人群年龄段集中在青年段(90后)与中年段,占受骗人群的93.67%,特别是青年年龄段被骗人群最多(占比63.34%)。

今年年初,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的高发态势,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探探研究院围绕产业发展、青年问题、互联网治理问题与社会开放合作,致力于成为最懂青年的互联网研究机构。针对全国重点打击治理的电信违法犯罪问题,探探研究院提示:

诈骗分子们的手段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往往就是两步,首先煞费苦心包装自己,取得信任后再根据被害人特点以不同策略“引君入瓮“。

煞费苦心包装自己

为了逃避法律制裁,骗子们更多会选择陌生人下手。他们往往会前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而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1.虚构“高富帅”“白富美”形象

为了认识更多的陌生人,骗子们会大量注册社交平台账号,并从网上购买或下载大量素人靓照、豪车名表、旅途随拍、高端美食等图片,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得到大家心理上的初步认同,从而为下一步诈骗提供机会。

2.提前“养号”,假戏真做

泛社交平台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按照使用频率和习惯,大部分朋友更愿意在常用社交平台进行深入沟通。一是方便交流;二是通过常用的社交平台,观察一下这个未曾谋面的“朋友”的朋友圈是否靠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骗子们已经掌握了我们的心理,他会提前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将这个常用社交平台的的账号粉饰一番,让它与其他平台展示的人设进行统一,让我们卸掉第二层防备。

3.有剧本聊天,无实物表演

很多网民在遇到骗子时,觉得对方温文尔雅,谈吐大方得体,很难将眼前的这个人和骗子划等号。这是因为骗子们手里有“秘籍”,上面会将对话进行分类,并预设可能在对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职业、工作单位、兴趣爱好、情感经历等。经媒体报道出的案件我们发现,不法分子会将自己包装成:事业有成,但婚姻不如意,以丧偶或被抛弃居多,喜爱小动物、做慈善,无不良嗜好等等,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大家的同情。

4.相识容易,相见难

大多网络诈骗的受害人在被骗后发现,屏幕前这位一见如故,甚至相识已久的“朋友”,之前竟然都是文字和语音聊天,很少打过电话,更是没有视频过。因为对方毕竟是骗子,即便背了再多的话术,打电话聊天时也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视频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屏幕对面的“他/她”无论从颜值、身高、举止都和你心目中的“他/她”大相径庭,甚至性别都对不上。

“量身定制”引君入瓮

冒充官方以及网络赌博平台等都成为骗子们常用手段,通常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骗子们会根据认识被害人的渠道、被害人的喜好或弱点等采取不同策略,从而实现谋取非法所得的目的。

1.疫情期间,防疫物资成为不法分子的“主打产品”

疫情期间,骗子们会通过各种群组联系对口罩、额温枪、消毒水有需求的网民,通过转发自己有大量物资的假图片、交易记录、购买渠道、产品合格证书等内容,获取被害人的信任,骗取钱财。据统计,疫情期间口罩诈骗案件,占比 88.3%;售卖额温枪诈骗,占比 6.3%。

2.冒充正规平台,“李鬼”雪中送炭,“李逵”浑然不知

在急需一笔资金应急时,一位号称某正规贷款平台的工作人员“雪中送炭”,给你发来一个APP安装包,名字、图标跟你了解的正规平台一模一样,这时你就可能掉入了骗子的陷阱。在“李鬼”的指导下,你完成了注册、需求提交,对方会以各种借口,让你打来一笔“保证金”,从而确保你有能力偿还。在一步一步的诱导下,被害人的保证金就落入了“李鬼”的口袋,而“李逵”作为正规平台却浑然不知,“李鬼”也在得手后下落不明。

3.借用网恋骗取信任,引诱赌博坑骗钱财

当不法分子一步步取得了被害人的信任,甚至以网恋的形式,确立了恋人关系,随后他们就会以帮助被害人挣钱为由,利用赌博网站,骗取被害人的财产。前期为了保证被害人相信百分百中奖,骗子会PS各种自己的“中奖截图”,或是谎称自己是此网站的程序员,发现了其中的中奖BUG,不断诱导被害人进行投注。甚至让被害人登录骗子的赌博网站账号,利用后台程序,让被害人小赚并提现,放松被害人防备心理。当被害人投入大量资金时,“屡战屡胜”变成“屡战屡败”,钱财不翼而飞。

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上,国家有要求,平台尽责任,用户有防范,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土壤,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多发高发势头。

1.平台:主动打击不法账号,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对从事违法犯罪的账号,发现一批处理一批;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对用户反映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跟进、及时报案”,将用户权益放在首位,积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尽全力挽回用户财产损失。

2.用户:牢固安全意识,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网络社交平台,“高颜值”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一定要擦亮双眼,用更多的方式,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了解对方的真实背景,不断提高防范意识。

在已侦破的网络诈骗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抱有“快速赚钱”的幻想,也正是这样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得来,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网络防骗小锦囊」

1.财物交易小心谨慎。和陌生人发生财物交易时,一定要充分核实对方身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最稳妥的行为。

2.莫贪小便宜。不要被低价、优惠诱惑,选择有知名度、信用度和安全保障的网站和APP,在上网过程中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扫二维码。

3.网友提钱要警惕。与网友接触时,切莫起贪念,不随意转账或者汇款,当素未谋面的网友忽然提及财物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糖衣炮弹冲昏头脑。

4.不要透露个人信息。无论什么情况,不要轻易透露个人及家人隐私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APP密码和验证码。

5.留存记录很重要。万一不幸发现自己被骗,一定要保持冷静,保留所有平台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并及时报警。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