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淮安 > 要闻 > 正文
圆梦那一刻|从“卖不出”到“不够卖”,瓜农成了瓜老板
2021/10/27 07:11  新华日报  

  金秋十月,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黄瓜种植大户丁大勇的大棚内绿意盎然,弥漫着清香。摘下一筐筐青翠鲜嫩的小黄瓜,装上车,丁大勇喜滋滋地说:“今年黄瓜供不应求,17个大棚,亩产3万斤,全年有近20万元收入!”

  丁集镇是有名的“黄瓜小镇”,丁大勇从1995年开始种黄瓜,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这几年用上新技术、新模式,成了远近闻名的“黄瓜老板”。“最初,黄瓜卖不上价钱,还总卖不出去;现在,我承包了20多亩地,共有23个温室大棚,其中17个大棚第一茬黄瓜才上市就被订购一空,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从“卖不出”到“不够卖”,丁大勇实现逆袭的“秘诀”是想方设法畅通销售门路。每隔一天,他就开着大货车,把包装成筐、成箱的黄瓜运到蔬菜市场叫卖。“除了传统的市场交易,镇里还对接了经销商,直接上门收购;开通网络渠道后,更接到全国各地的大批量订单。以前,我要一个一个给老客户打电话‘找人卖’,现在很多客户找上门来‘找我买’!”丁大勇准备下个月再在6个大棚定植瓜苗,打算留到春节期间上市的黄瓜,估计节前就会被抢着预订甚至脱销。“初步估算,每个大棚纯利润1万元,仅春节,这6个大棚就能一下子带来6万元纯收入!”

  “津盛103,抗病能力强、下瓜快、口感好、畅销市场……”走进温室大棚,丁大勇边弯腰察看幼瓜边向记者介绍,在今年举办的第一届淮阴黄瓜节开幕式上,他种植的“津盛103”被专家评为19个黄瓜好品种之一。

  其实,种植黄瓜之初,丁大勇没啥经验,也不懂技术。1995年,他定植的2200棵瓜苗,因为温度、气候变化染上霜霉病,没能及时防治阻止病害蔓延,一根瓜苗就只剩两三片叶子,亏了不少钱。“当时全镇只有一位技术员,根本忙不过来。”为此,丁大勇特意买来书籍,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镇里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

  2019年,丁集镇引进生产经营能手杨炳坤,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启动建设育苗智能温室,引进天津黄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入驻试种新品种;与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大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技术……这些都为丁大勇提高栽培技术创造了条件。如今,他和杨炳坤密切合作,一大批专家教授成为他的技术顾问,黄瓜种植大棚内一片兴旺景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海霞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