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的流转、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出现,使得土地的承包、使用等情况发生了多种变化,对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淮安市盱眙县管仲镇近三年土地制度改革情况如何?日前,笔者深入一线进行走访。
盱眙县管仲镇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心镇之一,是盱眙县河西片乡镇商贸流通中心,235国道和S49新扬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53.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8万亩,其中虾稻共生面积4.7万亩;辖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5万人。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青壮农民多数赴江南等地打工,使得土地面临着新的窘境。据了解,一是空心村的出现,使得宅基地大量闲置。管仲镇近7万人口中,长年在外打工的约2万人。他们外出打工,随着眼界的开阔,已经不再珍惜原有的乡土,而大多是选择在县城或苏锡常等城市置业安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离开原住村庄的农民占40%以上。原先的留守儿童随着追逐优质教育资源,而和照顾他们的留守老人一起搬到了县城居住。这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许多宅基地已经成了农民手中留之无用舍之可惜的“鸡肋”地。二是承包地的抛荒或闲置。随着青壮劳动力出外打工,承包地一度出现过严重的抛荒现象。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取消上交提留等款项,二是对种植的地块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但是,毕竟农业收入不及打工收入,因此,农村普遍出现了自行选择土地转让对象,自主流转土地。
据了解,鉴于以上两种情况,管仲镇结合振兴乡村战略,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主动介入,积极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既从单纯的种植业改变为“种养加”结合,也从各家各户的小农种植改变为大户承包的规模种植养殖,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收益,以此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从而逐步实现强村富民梦。
据介绍,他们在土地改革中,主要针对“两块地”(宅基地、承包地),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措施,进行土地流转和互换,使全镇近10万亩土地再一次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从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该镇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农户得利,村集体增收。该镇自2017年底始,到2019年初,全镇有14个村(居)开展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工作。农民手上留之无用舍之可惜的宅基地有了出路,新农村建设可以实施新的规划,宅基地退出而产生的土地成了村集体新的发包地。其中,共退出农户1738户,退出土地2585.84亩,农户获得经济补偿1.96亿元,户均10-13万元。村集体获得一次性收益1373.7万元。位于淮河边的双河村有688户,整村拆除后,该该村一次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5万元,预计之后每年还可增加土地发包可持续性收入约80万元。2019年,该镇计划继续在17个村实施共1106户的宅基地有偿退出,预计可退出2200亩地。广大农民看到宅基地有偿退出,自己得利,村集体增收,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生养殖,提高土地效益。该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按照“小块拼大块,多块变一块,碎块变整快”的工作思路,引导村民自主互换。自2017年以来,该镇在刘岗村、黄庄村试点5000亩,刘岗村4个村民小组共完成土地互换3000余亩,涉及全村315户家庭。通过互换并地,原来的地块面积由平均1.53亩/块,户均地块6、7块,户均土地面积10.27亩/户,转变为户均地块2块左右,均块面积6-7亩,土地面积也因为沟埂的取消增加了1%-4%左右。同时在土地互换的基础上,引进外地客商老板承包连片土地开展“虾稻共作”,村集体收取管理费50元/亩,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高。
该镇土地流转工作使得原先一家一户的小承包地改变成了可供成片种植养殖的土地。2019年春,为更好地发挥土地利用率,该镇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用了60天时间,进一步完成了“小块变大块”之后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面对整治后的土地一时无人承包的困境,该镇大胆实施“党员干部创业带富工程”:即“一名党员干部兴办(领办)一个农业项目,带动一户(一批)群众增收致富”。期间有44名村居干部带头承包经营土地5130亩,77名机关干部招引农业项目4800亩,6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引进新宁物流、力赛柯环保科技等企业实施项目2800亩。这些新形式的承包地,基本上都用于虾稻共生养殖,进一步提高了土地效益,使每亩地年产出从原来的元增加到 元。截止目前,全镇已经实施虾稻共生5.1万亩,螃蟹养殖4.9万亩,并先后荣获“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味稻小镇”等称号。
据了解,通过盘活宅基地和承包地“两块地”,推行土地互换模式,全镇24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升,2016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共152万元,2017年401万元,2018年1664万元,2019年预计继续增加。
据了解,该镇成功实施土地改革的原因,首先是抓住“政策”机遇。在党中央及江苏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优惠政策下,管仲镇立足实际,主动对接国有资产公司,依托“平台+乡镇”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上级惠农资金,助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工程中,农户获得了约13万元/户的一次性收入,同时,退出的宅基地变为耕地,产权交由村集体经营,村集体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集体经济收入。正是“有偿农户,有利乡村,有益国家”,才使得土地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是发挥“组织”作用。自农村实施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的命运走到了又一个岔路口。虽然说当前的土地改革是一种社会的必然,历史的选择,但如何推行则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该镇充分认识到当前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才使得这项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在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该镇主要是发挥好村组党员干部作用。落实好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关键力量就是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管仲镇通过换届、比选、优化,先后调整了36名村组干部。目前全镇24个村居的支部书记,70后80后的占了大多数,其中80后村书记3名、会计12名,90后会计1名,村三大员平均年龄由2017年的55.5岁下降到目前的46.2岁。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干,组织广大群众跟着干,发动社会力量帮着干,有力地推进了土地改革工作。
再次是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土地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该镇把土地改革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盘子中,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推进,从而使土地改革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该镇把基层党建、村庄环境整治、信访稳定、农业农村等方面的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奖惩。据了解,该镇从2016年开始,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村居书记绩效考核。2018年,季度绩效考核增加到7500元/人,同时要求各村(居)在集体经济增收的情况下,同步开展对村副职干部和村民组长的绩效考核。干有目标,绩有奖惩,从而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使得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村庄环境整治、防违拆违、信访稳定等工作实现了常态化和正规化,至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更是水到渠成。
据了解,同时由于村组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土地改革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包括村居发展往往还停留在老思路上,创新不够,发展动力不足。虽然乡村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但具体到一地怎么实施,例如农村水电路怎么配套,公共文化设施怎么发挥作用,精神文明怎么建设,等等,都有待于更深入地谋划,更扎实有效地实施。
对此,相关人士建议,要加强对镇村干部学习。通过学习,促使他们能够登高望远,深刻领会中央省市有关乡村振兴和扶贫开发的有关政策,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土地改革工作其实涉及方方面面,因此,镇党委、政府要围绕乡村振兴和乡镇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使愿景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蓝图。在具体工作中,省市可有针对性地倾斜政策和资金,而另一方面,镇一级也要多方争取和合理利用上面的资金项目,使之转化为能增加镇村实力,提高群众收入的长期发展的“摇钱树”。同时,乡村建设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效结合扎实开展。要给镇村干部松绑减负,特别是想干事,能干事,有成绩的村居书记,对他们的工作,尽量能多宽容一点,多关心一些,充分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另外,也要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既扫黑除恶,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法、懂法、用法水平,从而使农村从制度上、思想上、生态上、环境上、经济上,得到彻底的改善,这样,才能使得这一次的土地改革成果落在实处,永惠村民。 (侯学农 梅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