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深厚底蕴,深刻阐明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特质与气质,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文明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气度与自信。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回溯历史,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展望未来,中华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就应守正创新、与时偕行。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就应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不断创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华文明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