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了!
据交汇点7月9日报道,南京林业大学探索实施的职称评审新政,使一位54岁的副教授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过去,高校教师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晋升,都要和论文直接挂钩。在这种“唯论文”的倾向下,一些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揽课题、发文章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受到极大挤压,甚至有人在重压之下铤而走险,代写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而一些长期承担思政、数学等公共课的教师,难有精力做科研、写论文,职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不同的人才,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衡量。按照教师的岗位特点和不同专长,对教学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别教师的业绩和成果适当区分,在此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复合型的评价体系,既能促进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合理,为人“量身定做”相应职称;又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选出适用、实用的人才。实际上,自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职称制度改革实施之后,“唯论文”取向逐步得到纠偏和调整,然而政策很多,落地的少。以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探索实践将对全国高校的职称评定改革产生示范效应。
但要注意的是,职称可以没有论文,却不能模糊标准、降低含金量。没有论文,如何体现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又如何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水准?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客观来讲,鉴于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等特点,评价标准还是比较直观、统一和好操作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无论文、不职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教师理应在教学本职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等职称类别中,引入论文之外的教学指标或其他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之上;杜绝利益输送和行政力量过度干预,真正得到业界专家和在校学生的认可信服;对于科研和教学等指标的权重占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