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时论】“推进科技创新”系列评论(5)抓创新要有“开源”思维
2019/07/20 19:28  交汇点新闻  

  在“2019南京创新周”开幕式上,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说,中国的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方面要自主创新,一方面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应该借鉴国际上拥抱开放,共同协作的方法。这种以“开源”方式谋求自主创新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推动科技进步颇有启发。

  说到“开源”模式,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谷歌的安卓系统,它通过开放源代码吸引了全世界的开发者参与软件设计,不断为这个系统添砖加瓦,使之一步步发展壮大。“开源”的安卓系统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推进自主创新时多些“开源”思维,既是补齐科研短板的必要,也是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尖端、复杂的项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产业创新,仅仅依靠少数人、某个企业、甚至单靠一个国家,都是无法完成的,人类“拍摄”首张黑洞照片,就动用了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才最终完成。

  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看,学科先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各自独立细化发展,从“合”走向“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从“分”走向“合”。而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壁垒”成为绕不过的一堵墙。在以牛顿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物理时代,学科处于萌芽状态,一位饱学之士可以掌握大部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做到以一己之力带动学科进步。现在,学科研究极端深化,多数学者穷其一生只能潜心研究一门学科甚至是一个分支,对其他学科无暇顾及。在国家层面来看也是这样,绝大多数国家都只能在特定的科技上保持优势,难以做到“全面领先”。比如,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科学、半导体科技等方面与国际一流还有差距。今天的学科间既存在“高墙与壁垒”,又有融合的需要,以“开源”的模式进行研发、用“开源”的思维展开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牛津大学去年在苏州开设了高等研究院;华为聘请了大量外籍科学家,与遍及全球的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只有在“开源”式碰撞中,智慧之火才能越烧越旺。

  科学研究如此,产业创新亦然。全球化使得产业在国家间得到细分,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全部的产业上做到遥遥领先。苹果手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整合的功劳,而同样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华为,也在供应链的细分上做到极致。有媒体“解剖”了华为P30 Pro手机,发现其零件产地涵盖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美、日、韩。只有善于调集全球的优势资源,才能在品质上获得成功,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智慧,才能更有效率地推进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的不再局限于制造业资源,还包括创新资源。把握这种新趋势,使之成为新助力,是我们今天推进自主创新必须抓好用好的新机遇。

  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单打独斗”的研发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但我们同样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提倡“开源”思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拿来主义”,“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开源”合作时,收益可以共享,但知识产权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我们应在制度设计上摸索出既符合市场规律也适应科研需要的合作体系,确保合作各方能在共赢基础上,开展常态化、长期性的合作,为创新之路增添助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