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点评】“子虚乌有的包机”带不来商机
2019/07/22 17:25  交汇点新闻  

  连日来,香港艺人任达华被刺伤事件备受关注。在祝福伤者康复、讨论安全防范等主流声音之外,也有“有心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朋友圈流传的一张截图显示,至少有6家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趁机推销起本公司的医疗保险、紧急救援服务。他们在营销文案中暗示,任达华能享受直升机专机救援,与购买本公司的保险产品不无关系。这不禁让网友质疑,任达华到底享受了谁家的服务,莫非6架直升机空中接力送他就医?

  分析这些营销广告,不难感觉到发布方的“求胜”心态。不管是哪家保险公司开了头,只要同行蹭上了这个热度,自己就不能落后!当然,这些发布者也很聪明:“消费”任达华的道德风险似乎不大。毕竟,当事人受伤后没有生命危险,拿这个事情做文章不会犯忌。同时,任达华背后的粉丝群,也能够为此营销带来流量。

  “蹭沾血的流量”,在某些人眼里只是“小恶”,甚至连“恶”都谈不上。但事实并非如此。倘若对这样的欺诈营销听之任之、不去旗帜鲜明地反对,会带来真正的、更大的“恶果”。看看这些文案,说“意外无处不在”,不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而是激起公众对袭击事件的恐慌;说“尊贵服务,年保费1万就可拥有”,不是在敬畏生命,而是把生命金钱化。

  这种营销手法,是恐吓式营销在新媒体上生成的新版本。恐吓式营销往往对潜在的危害夸大其词,要么小题大做,要么无中生有,有的甚至成为谣言诞生的温床。为了卖保健品,信口就是“中国一亿人缺乏维生素A”;为了推销医疗服务,动辄就是“洗血,有望多活50年”……

  营销文案首先是公共言论。所有的公共言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社会舆论和道德风向的形成,不论是扩散袭击的恐慌,还是用“有了保险啥都不怕”的氛围冲淡生命的严肃性,都不利于我们反思和防范社会中可能出现的袭击事件。举个例子,在视频网站上,很多观众看到不喜欢的剧情后,会发弹幕“给作者寄刀片”表达不满。对绝大多数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来说,这当然只是当不得真的调侃,但这种说法一旦固定下来,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极少数人,成为“恶”的温床。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言语的“恶”演化到行动的“恶”,也许只需要短短几步,因此越是主动追求传播量的发布行为,越是要注重社会责任感。在自媒体时代,传播一段文案所需的成本远远小于传统媒体,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更胜一筹,正因为如此,新媒体营销者更应谨记“莫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在推广时多几分责任与担当,用积极的主题向社会播撒正能量,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袁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