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海洋暖化过度捕捞致鱼类甲基汞增加,食用鱼体内毒素仍在累积
2019/08/12 11:41  科技日报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海水中的毒素浓度已经有所下降,但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过度捕捞导致的食性转变,可能会使部分人类可食用鱼类体内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

  海产品是许多人的重要营养来源,但鱼类也是神经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来源。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风险,减少人为汞排放的全球条约(《水俣公约》)已于2017年正式生效。然而,这些全球目标在制定时,并未考虑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经常食用鱼类(如鳕鱼和金枪鱼)体内的甲基汞累积产生哪些影响。

  为了研究海水升温和过度捕捞对鱼体内甲基汞含量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团队此次分析了大西洋西北部缅因湾超过30年的生态系统、沉积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数据。分析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大西洋鳕体内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

  研究团队把这种变化归因于过度捕捞造成的食性转变——过度捕捞让鳕鱼对大型鲱鱼和龙虾这类猎物的依赖度上升,而它们比鳕鱼在70年代的捕食对象体内的甲基汞含量更高。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近期海水温度变化对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体内甲基汞累积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温度从1969年的低点逐渐上升,可能导致了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体内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约56%。虽然此前认为海水温度升高与某些鱼体内的甲基汞含量上升相关,但对于野生鱼类的具体影响程度一直不甚了解。

  此前报道显示,全球汞排放已趋于平稳,但这项研究表明,海洋暖化和过度捕捞行为也对鱼体内汞含量变化起到一定作用。

  (张梦然/科技日报)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