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发布消息,截至目前,中小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技工院校教师3个职称系列的改革已经完成,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两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9月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改革后,将如何发挥职称评价的指挥棒和导向作用,更好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胡文忠回答表示,评价标准是教师职称评价的核心问题。在教师相关系列职称改革过程中,人社部聚焦教书育人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澎湃新闻注意到,评价标准将师德放在首位,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学术造假“一票否决”。
此外,突出对教书育人工作实绩考察。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区分不同教师队伍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层分类制定评价标准,着力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胡文忠举例,技工院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同时,职称系列改革还要着力破除“四唯”的倾向。
“一是淡化学历要求,对学历仅做一般性的要求,为不具备学历的特殊人才建立特殊通道。二是淡化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改变片面地将论文、著作数量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的做法,将教案、教研报告、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实习成果等作为评价的内容。三是淡化资历要求,对优秀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不受层级的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最后是淡化奖项要求,不对奖项做硬性要求,不把荣誉性称号作为限定性条件。”胡文忠表示,最近南京林业大学的蒋华松老师,主要是凭着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和优异成绩,不是学术论文,评上了教授职称,受到社会广泛热议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