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海外求学、工作和发展。1-8月,我省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9610人,位居全国第三。来自盐城和泰州的黄士权和田网建,经过严苛的资格考试和递交申请,通过境外劳务派遣,两年前来到了离家八千多公里的德国,他俩以吃苦耐劳和熟练的烹饪技巧,很快在德国站住了脚跟。交汇点记者 余萍文/摄
每天工作10小时,包吃包住,从初来乍到的陌生新鲜,到如今的习以为常,黄士权、田网建在餐厅、宿舍两点一线间开启了海外工作生涯。图为一位80岁的德国奶奶成为中餐馆里的常客。
由于语言不通,黄士权和田网建基本没有社交,在家里健身成了他俩共同兴趣。
一旦选择出国,就必须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因为不会德语,他俩除了工作,基本都不外出,“收入比在老家高了三成,没有了应酬和聚会,开销少了,生活规律了,身体也健康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儿子和家人不在身边。”只要说起正在小升初的儿子,31岁的田网建总是满脸的幸福:“还有一年多签证就要到期了,很想让儿子能到老爸工作过的地方来看看!”图为每次去超市,黄士权和田网建都要购足两三个月的生活用品。
每天下午两点午休时,田网建都要与家人视频。
与黄士权、田网建不同,通过德语DSH考试从苏州来到德国留学的95后小伙子方宇,在本科毕业后读研的空档期,经校方推荐当上了兼职“导游”。图为游学团所到之处,方宇都得全程陪,做好翻译。
9月初,他带着常州一所高校汽修专业的游学团奔波在各个工业城市,订餐、出行、联络……方宇导游兼翻译,“虽然很辛苦,但也锻炼人!”“等研究生毕业后,先在这里工作一两年,然后回国。现在国内发展很好,发展空间也大,最重要的是能回到父母身边!”方宇心中早已盘算好了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