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个法国“妈妈”与她的100多个中国少数民族孩子
2019/10/21 19:09  新华社  

  新华社巴黎10月21日电(记者韩茜)法国有这样一个公益组织,20年来一直面向中国广西、贵州少数民族儿童传递爱心,累计资助了大约1.2万名少数民族儿童接受教育,牵起相隔万里的异国“亲情”。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国色彩”。

  

  “中国色彩”通过个人捐助和企业捐助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就学。在受助学生中,超过8成为女童。根据其官网的数据,目前注册的慈善企业有30余家,慈善人士2000余人。

  今年78岁的若赛特佐霖就是其中一位慈善人士。

  

  佐霖2006年成为“中国色彩”的志愿服务者,并从2008年起担任协会在法国罗讷-阿尔卑斯大区的负责人。除了个人资助一名苗族少女,她还负责管理该大区慈善人士和企业对100余名少数民族儿童的资助事宜,成为她们共同的法国“妈妈”。

  结缘

  在位于法国里昂市郊外的家里,佐霖讲述了自己与中国“女儿”们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她跟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丈夫、带着一双年幼儿女在中国度过了3年。

  “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让我更想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儿童。”

  

  多年书信来往后,2010年,她在一路舟车劳顿后,第一次见到她所资助的苗族“女儿”。

  

  “第一次见到她时,我们都很激动,我把给她写的信亲手交给了她。”看着照片上身穿蓝色校服的小姑娘,佐霖眼里充满慈爱。

  让佐霖深感骄傲的是,“女儿”现在已经在职业学校就读了。

  发展

  “中国色彩”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资助少数民族儿童就学,目前以侗族、苗族、瑶族为主;二是帮助改善当地教学条件,包括资助兴建校舍等;三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在法国的传播。

  

  佐霖精心制作和留存了大量资料。她记录了为辖区内慈善人士组织的4次赴华旅行,保留了与孩子们每一封信件的原件和复印件,还将与孩子们交流的点点滴滴附上图片,制作成一本本小文集。

  最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追踪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佐霖制作了厚厚一本档案册,包括了100多名孩子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

  

  为了方便法国慈善人士与资助的孩子们联系,她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上网找到了全部受助女孩所在村落的邮政编码。语言不通,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样法国‘父母’想给他们的中国‘孩子’写信时,就可以直接寄达,不需要再中转了。他们之间沟通顺畅,这很重要。”

  传承

  佐霖还讲述了她与另外一位苗族“女儿”的故事。通过“中国色彩”牵线搭桥,这个女孩受到企业资助,从广西苗族山区到南宁求学,最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完成学业。

  

  “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觉得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她与我分享自己的所有故事。”

  这个女孩如今也成了“中国色彩”的志愿者。她把自己挣来的第一份工资捐助给了协会,帮助家乡女童,希望她们也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未来。

  

  爱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会开枝散叶,绵延生机。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