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乌镇戏剧节”官方微信公众号
141场中外特邀剧目、18出青年竞演、1800余场古镇嘉年华、14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10场朗读会……11月3日晚,狂欢10天的乌镇戏剧节缓缓落下帷幕。网络抢票的速度、剧场外排队的长度、早到晚填满乌镇每个角落的演出密度,都让人感叹,在乌镇戏剧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的文化。
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可能当初谁也没想到,一颗种在小镇的“文艺种子”,经过七年浇灌,会长成中国最盛大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节,甚至飘洋过海,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国际性文化事件。
艺术往往能赋予小镇独特的生命力。国外有拜罗伊特、萨尔茨堡、韦尔比耶,而近些年凭借戏剧节在一众江南小镇中迅速崛起的乌镇,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文化启示?
专业眼光,为世界和中国各自打开一扇窗
80后设计师李庆中至今难忘两年前在乌镇戏剧节邂逅《叶普盖尼奥涅金》的惊艳。“演出最后,突然从天而降一排秋千,女演员坐着荡秋千,梦不梦幻?”普希金的长诗,以令人惊叹的舞台奇观和视觉震撼包裹观众。那一年李庆中只抢到这一场开幕式的票,但却被成功“吸粉”。这之后的每一年,他都拿着一叠厚厚的戏票,一次次进入各个剧院,走进每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里。看中国大导演从全世界选来的戏,认识肢体剧、沉浸式戏剧等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感受戏剧冲击人心的美妙。算起来,他在乌镇起码看过近百部剧,有285分钟超长时间的观赏,也有观众将演员围成一圈交互表演的体验。
戏剧节发起人赖声川说:“我们的初衷是为世界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中国,同时为中国打开一扇窗来看世界”。从2013年创办之初的6部19场演出,到今年共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8部141场戏剧演出,数量翻倍,水平也在提高。以今年为例,彼得布鲁克、尤金尼奥巴尔巴等戏剧大师的作品齐聚乌镇,莫斯科艺术剧院、柏林布莱希特剧院等重量级戏剧团体大驾光临,被观众称为“有生之年系列”。
“在外面卖不出去的票,可能在乌镇就是卖得慢一点。有的人甚至不知道看什么,就先随便买一张进了景区再说。”南国剧社负责人孔德罡说,乌镇戏剧节,不仅是国内的戏剧沃土,在国外知名度也在提升。“国外的剧团都陆续了解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戏剧节,他们有的甚至愿意把剧目的全球首演选在这里。而影响力的提升也让乌镇在剧作的引进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把控质量和风格。”
在江苏青年导演、戏剧制作人黄沁潇看来,乌镇戏剧节就像一个拥有世界各国不同理念、口味、流派的戏剧超市,在各个环节恪守“专业性最高”是它赢得观众忠诚度、 并能持续输入更多新的审美的法宝。“今年世界上最厉害的表演、导演和代表最新理念的作品都来了,其中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契诃夫的《三姊妹》等改编的剧目,不约而同选择对世界经典文本重新解构,对中国戏剧从业者来说,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戏剧最大的职能不是娱乐,而是教育。对观众而言,观赏一部好的戏剧,也是自我提升、获取精神养分的过程。”
发展眼光,给“青年之痒”更多的舞台
狂欢因思考生效,文化幸青年传承。让孔德罡印象深刻的,是乌镇戏剧节最具特色的单元——青年竞演,这是新生代戏剧人的能量发光场,也可见所有参与者努力去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价机制。“专家和观众共同投票,不是走形式也不是玩概念,这18部作品,每个戏都要演3遍,而且评委们宁缺毋滥,去年这一大奖就因为水准达不到而空缺。”今年,获得一致好评的《鸡兔同笼》捧走了“最佳戏剧奖”和10万元奖金,评委们对这一部用孩子解不开的数学题带出的生活困惑和难题的短剧给予了极高评价:我们终于等到了一部四两拨千斤的佳作,我们见识了太多套路,太多的情绪放大与表达变形,而本剧不炫技,不卖惨,用双重克制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剧场……“乌镇戏剧节长达10天,评委会将青年竞赛的评选放在中间的几天,因为那个时间留在乌镇的都是真正的戏迷。”孔德罡认为,从这个“去水分”的小细节,就可以一窥乌镇戏剧节的严谨和细作。
今年,南京艺术学院2015级表演班的学生也首次带着《红色的天空》来到戏剧节的“学院涟漪”板块,看这帮孩子用20岁的身体,去演绎70到90岁的老人,现场哭得唏嘘声一片。坐在台下的有赖声川、林青霞、倪妮和丁乃竺,也有各大艺术院校的师生。
黄沁潇认为,乌镇戏剧节最大的成功,还体现在对青年戏剧人的重视程度上。“专业剧团招新人的机会不多,一些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窘况,不得不改行。”年轻人需要练就基本功,实践机会是最难得到的;他们也需要创造文本,记录当下的时代。而在黄沁潇看来,年轻人还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和磨练自己。类似青年竞演这样的赛场,竞技不是为了赢过对方,而是为了赢得戏剧。
从第一届就追随乌镇戏剧节的南京美术创作者林琳,在今年的戏剧节上看见了很多熟面孔,陈明昊、丁一滕、吴彼……这些昔日的青年竞赛选手短短几年后都成了专业的从业者,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青年,其实是乌镇戏剧节萌生的初心。当初,古老的乌镇需要生命力,而在电影学院做了20年教师的黄磊也希望给学生们一个青春绽放的舞台。如今,经过七年浇灌,这里成了年轻的戏剧爱好者抓一抓挠一挠青春“痒”的地方,也给别的艺术节带去启示。
融合眼光,艺术滋养最有力的美好生活
“深夜从剧场出来,走在乌镇的雨读桥,突然桥下有只船经过,船上还亮着两朵灯做的白云,那一刻的感受:古镇很美,如梦如幻。”林琳说,在乌镇,戏剧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走在青石板路上会随时偶遇。拐个弯,看见身披铠甲的勇士对战恐龙的刺激,再走几步,演员身上的云彩装置下起了雨,正在打伞。
“乌镇戏剧节还是一个大型的朋友圈,它打通了民间和业界的交流通道。”深夜食堂,黄沁潇经常跟来自全国的前辈、同行、老师们一起交流学习,聊着聊着,突然就会有普通的观众过来“搭讪”,“我听你们说的挺有意思的,能不能一起聊聊?”而黄沁潇对一部很棒的外国作品很喜欢,也会激动地在场外守上一小时,等着导演出来,上前探讨。在剧院,观众也可以随时 “撞见”明星,一抬头前面不到五米的地方坐着林青霞,还有周迅。
戏剧节海报
每次到乌镇戏剧节,豆瓣作家蔡磊都会想起在“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经历:很多店铺只在戏剧节期间才开,而艺术可以各处生花,采石场、马厩都被改成了剧院。而在乌镇,很多演出的地方,也只有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才承担剧场功能。“乌镇大剧院平时是影剧院,枕水雕花厅是一家酒店的厅,而水剧场是景点……”江南小镇的文艺生活集聚世界的艺术养料,而小镇自己的元素并没有被缩小,而是更加发亮。比如,窄窄的摇橹船,行在碧水间,载起乌镇与外界交会的故事。再比如每逢新春团圆之际,乌镇的街坊邻里们会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广开宴席,而在乌镇戏剧节,众星云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也成了看点之一。
经过7年的生长,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的乌镇,以戏剧节为载体,不断探索小镇文艺复兴的发展路径,给摆脱“千镇一面”现实照进一束光。而浸泡在文艺之下的乌镇每一年也在发生变化:新建了乌村、拥有了露天游泳池、新建了网剧场、多出了一家书店。去“似水年华”酒吧小酌一杯、到“恋爱中的犀牛”咖啡馆品香,还可以去木心美术馆看一场“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特展”,不同场域的文化在乌镇交织,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滋养人们的美好生活。
交汇点记者 陈洁(惘然然摄,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