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8日是记者节,这是属于全体记者的节日,也是属于全体记者的荣光。
记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双铁脚板,新闻发生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有一双慧眼,用冷静客观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能看大势全局,也能细致入微;他们有一个善思的大脑,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定力,持续挖掘事实,严密分析判断;他们有充满力量的笔和镜头,能够拿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技术进步和媒体生态的变化,给记者这个职业带来了新挑战,然而任何时代都需要专业的信息采集和发布者,需要有人瞭望社会前沿,守望公平正义,传递价值观,弘扬真善美。
今天,我们请来三位讲述者,听他们讲自己的新闻从业故事。他们是老中青三代新华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记者。
当记者,要走在社会发展前沿
讲述者:周世康
1985年9月初,那时我在新华日报社农村处当记者。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时任省委农工部部长吴镕,他对我说,金坛有个种粮大户丁金关,家里富起来了,可四个儿子有三个还在打光棍,什么原因?记者可以去了解了解。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当记者,我逐渐悟出个道道:要到前沿去,到社会发展前沿甚至是社会心理的前沿去。普利策说,记者是国家这条航船前头的瞭望者,他说的主要是瞭望暗礁、浅滩、风险;对我们来讲,更多的是瞭望新趋势、新探索、新事物,不断从舆论角度推动改革深入,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当时,整个农村改革如火如荼,中央连续几年发了几个一号文件,都是为农村改革明确方向和重点。到1985年,改革的前浪,已是鼓励农村发展各种专业大户,让各类资源向各种能手集聚。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一步棋,而在金坛却出现了这么一件事……俗话说,只有穷打闻的立脚点,那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的体会是,抓矛盾,抓前沿刚出现的新矛盾,抓有点不合常规的新矛盾,抓很可能孕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矛盾,才可能剖析前沿新问题,发现前沿新趋势。丁金关三个儿子富打光棍,正是这样的矛盾。
我们一行去了金坛,有当时农村处记者黄秉生,还有金坛经验丰富的通讯员沈成嵩。我们总共去了两次,一次是九月下旬,一次是十一月中旬,釆访从丁金关本人,到他的儿子,村妇女主任,乡党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县农业局长,县农工部长,直到县委副书记……还采访了其他几位专业大户,包括知识水平较高、探索把农艺同农机相结合的年轻种粮大户等。采访的面撒得很开,目的是寻找事实本身的具体原因,寻找富光棍背后的社会成因,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目的。
故事是最佳沟通工具。好新闻必须讲好故事。抓到了前沿一个较为特殊的新矛盾,其本身,一般都具备故事的基本要素。记者的功夫,就体现在把矛盾充分展开,不仅要把握起因、过程、结果,环节、情节、细节,还要掌握核心事实、关键现场、新颖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写出故事,而且是精彩故事。
这篇报道,我们在结构上下了一点功夫。因为关于“富光棍”,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帮助做的工作也不一样。如村妇女主任,担心、不理解,能做的只有尽力多介绍女青年。乡党委书记,意识到大户等于大苦,丁金关家做得太辛苦了。为了他儿子找到对象,给了个特殊政策,凡愿意的,女青年可安排去乡办企业……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比如,当时县委副书记陈胜海认为,这事不能把板子打在姑娘们身上,要意识到“富光棍”问题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必须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在大量的采访中,有些情节很精彩,如丁金关介绍5个姑娘到他家相亲的过程。有的语言很生动,如村妇女主任讲到当时农村的年轻人说:“现在一些姑娘找对象,既要票子,又要面子。种田大汉,黑不溜秋,不像在乡镇企业做的,皮肤雪白,穿戴整齐,崭新的自行车一骑,嘀铃嘀铃,小两口子,‘凤凰’前面走,‘飞鸽’后面追,收音机吊在车把上,一路走,一路歌,那架势,帅!吸着姑娘们的心呐!”为了事实丰富,逻辑清晰,故事动听,我们以5个人口述的方式,结构了全文。如此,行文生动活泼,读来兴趣盎然,结尾引人思考。这篇通讯于当年12月28日见报。后来才知道,有剧作家受此启发,编写拍摄了部电影《你爱我吗》,把报道的主题艺术化了。
(作者为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一字一个脚印”写新闻
讲述者:林 培
从这个现场到那个现场,每年,我有100多天在异乡看月色。这是调查记者的宿命,认。不怕出差,就怕躺在宾馆席梦思或乡村旅馆木板床上,夜半惊醒!醒了,便无法中止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长期暗访,对自己记者身份已有所忽略。侦探、刑警、律师、演员、行者、田野调查者……各种角色杂糅,不断扩大记者的外延,但终以新闻伦理为界。
跟踪采访“时代楷模”赵亚夫。他到有机越光稻田边,弯腰捋稻穗,双掌搓稻壳,挤出十多粒白米,捧到我鼻尖,问:“香不香?”又撮起几粒米入口,边咀嚼,边看稻田上空飞鸟,说出对“记者”的担忧。
林培(右)与赵亚夫(左)合影
“我遇到过这样的记者,”他笑言,“电话问我近况,我邀请来实地,他们就说,不用了,您的材料网上都有,我们找个新由头就够了。”这位当年第一志愿填报复旦大学新闻系、立志当记者的农学家说:“我还是喜欢站在田头接受采访,接地气。记者既要当‘案头工’,还要当‘田野工’啊!”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去年,我采自滨海县的两篇扶贫消息,分获全国和省级新闻奖。省扶贫办同志问:“扶贫报道创新难,写一个县的两篇扶贫报道同时获奖,是不是有关系?”我笑答:“有,病残特困户就是我‘关系户’。”
全省12个帮扶县,我每年都去驻点调研,俯身关注被总书记称为“坚中之坚”三类贫困对象:长期患病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认知扶贫难点,触发内心感悟。本质上,扶贫报道是“脚力报道”“现场报道”。“四力”融合,脚力当先,脚力有群众导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扶贫报道,比其他报道更需要回归新闻现场,把心铺在土地上写稿。
报道不精彩,一定是脚力不精准,同群众感情不到位。这些年,我们采写的百余篇新闻调查和舆论监督稿件都来自现场,无一失实;多数内参上报前,先把大意说给全省4个优秀村支部书记听,请他们“终审把关”、当“第一读者”。
我藏有2010年8月12日《南方周末》,其中有“中国调查记者第一人”王克勤受访说的话:“这个社会太复杂,年轻记者在现实中常显得幼稚,我希望中国未来造就一大批老练的记者面对中国问题。”
面对复杂社会,老记者责无旁贷,撇除那些轻飘如头屑的“蜉蝣新闻”,淘洗筛滤“本质新闻”,示范年轻记者,不让思考比打字快、谣言跑到真相前。
凡重大事故现场不缺席。响水“321”爆炸事故发生一周内,我抢抓知情者最新鲜最直观的现场感受,选择凌晨突击采访,累计获得800多分钟一手资料。又经20多位学科专家比对甄别,第一时间提供参考研判,让“思考性的成熟悲伤”影响有影响的人。
手拿采访本的林培(左)与农民合影
黑格尔认为,新闻追求的不只是准宗教的时刻表,还要心怀某种曾经奉献给信仰的恭顺态度。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一个“有灵魂记者”的本质是信仰传播者。这几年,我有幸参与“江苏精神图谱”描绘,先后追踪记录了华西村的共富、王继才的守岛、赵亚夫的为民、秦振华的改革和洪银兴的治学精神。与模范同行,受益终生。记得去年底,83岁秦振华将他亲笔填写的全国“改革先锋”申报副表,签名赠我,并郑重地说:“这份珍贵材料,我就不留给家人了。”
“一字一个脚印”,是新闻前辈范长江的嘱托。4月份,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交流调查心得,让我写一段文字作为“自画像”,我写了“三个一”:组织采写深度调查100多篇、每年在基层采访100多天、每年访谈1000多人。
(作者为新华日报全媒体内参部主任)
从六十万到六千万
讲述者:朱威
7年前,我考入扬子晚报跑社会新闻,在2年时间里走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
2014年,我采访时用手机拍摄了十几秒的城管工作画面,当日点击量突破了60万。这个数字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当时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新媒体”炫目的光彩。那一年,正是后来所说的“媒体融合元年”。
2015年,我调入交汇点首页编辑部,成为一名新媒体记者。
4年间,我采访过一位叫陆玲的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女儿。她的讲述让我了解到,李秀英因为刀伤从不穿裙子、总把指甲磨尖作为自卫“武器”;李秀英最喜爱的照片是上世纪50年代《新华日报》刊载的《不屈的母亲》;因为牵挂,李秀英的丈夫去世前在她口袋里留下500元钱。
朱威领衔制作的新媒体产品
我采访过一位叫田中信幸的日本学者——侵华日本老兵武藤秋一的儿子。他从高中开始,就对父亲的从军经历充满疑问,也愈发清醒地意识到那场侵略战争的实质。通过邮件,他将忏悔信以及父亲1938年到1946年的部分书信照片发给了我们。
我采访过一位叫张买江的劳模——红旗渠工地上最年轻的建设者。父亲修渠牺牲后他上了工地,连挑了49天水,跑了3400多里。母亲给他做的布鞋穿破了,他就用废轮胎皮做成鞋继续跑。他自创“买江点炮法”,成为工地上的“小老虎”。9年时间,他与10万英雄儿女一起建成了“人工天河”。
我采访过一位叫惠若琪的运动员——中国女排前任队长,世界冠军。让她最感动的升旗仪式,除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的高光时刻,还有偏远地区乡村运动会上,孩子们手拉手用稚嫩的声音高唱国歌的瞬间。
朱威领衔制作的新媒体产品
以前,他们的故事会通过精彩的图文报道得到展现。但是现在,有了新的媒介技术,表达的方式会有怎样的不同?
在互动产品《我的父亲母亲》中,陆玲和田中信幸的故事被作为两条故事线索互相映照,那些生动的细节通过手绘漫画、声音、视频画面等加以呈现,人们对和平的期许通过接力转发、点赞得到传播;在全媒体互动视觉读物《我们的五星红旗》中,惠若琪和张买江的故事,以“代码+AI+设计”的形式立体展现。通过计算阅读时长,网友可以迅速知晓哪个故事自己停留的时间最长、最为吸引自己,并根据个性化的数据,生成对祖国的表白。这些产品折射的,是“新媒体”对这个世界的巨大改变,以及大众对新媒体形式的逐渐认同与适应。
出差途中,往往只能坐在车门口休息一会儿
作为党报新媒体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主旋律、正能量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认同。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想从年轻人的角度入手,制作一个轻量级的快闪类MV,展示当代中国青年努力追梦、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不会作曲,我们向一支青年乐队买了一首歌曲的改编权;为了作词,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人民日报》等相关文献中找寻灵感。4天4夜不眠不休,岗位壁垒被打破,部门结构大融通,无数次的修改优化,一首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的歌曲《中国青年》新鲜出炉。这件新媒体作品最终定名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这一次,我们用歌声唱响……》,周播放量突破6000万。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只是方式有别。而要产出这个作品,必须实现文案、组织、视频、美编、宣发等环节的高度融合。一个人的力量,甚至几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够的。
朱威领衔制作的新媒体产品
杜威曾说:“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 从60万到6000万,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传播的力量。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用全新的形式向受众呈现多彩的江苏、奋进的中国。《新华日报》1938年的创刊词写道:“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继承这样的红色基因,我们在今天投入到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并有所作为,这就是我,一名交汇点记者继续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者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云媒两微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