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重走“南京安全区”路线 300位中外人士重温国际友人大爱
2019/11/30 17:43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30日上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

  

  300位中外人士沿着当年“南京安全区”的路线,一路经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和海洋国防教育馆,用脚步丈量这条8.2公里的“战时生命线”,用心感受国际友人之大爱。

  

  1937年11月22日,南京沦陷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20多位国际友人建立南京安全区,在至暗时刻庇护了25万多难民。今年9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当年就曾在安全区避难,受到美国教师明妮魏特琳的照顾。葛老在儿子们的搀扶下给魏特琳铜像系上紫金草围巾,他说始终带着感恩的心怀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伸出援手的国际友人。

  “当年这些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中国人民,今天我带着孩子重走安全区,也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现场参与者杜正庠说。

  

  活动现场的很多外国友人对这段历史了解得并不深刻,但关于和平的热爱和祝愿是相同的。博西公司董事长罗兰盖尔克已是第二次参加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和平是一切发展的基础。20多位国际友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个体的努力也可以让世界有所不同,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和平,珍爱和平。”

  “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感恩现在的生活,和平太重要了,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炎春丽附和道。

  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在小粉桥1号那栋小楼里,留下著名的《拉贝日记》,成为关键的历史证据。19岁的奥地利小伙莱纳斯,高中毕业后来就来到这里做志愿者,这些国际友人在战乱时期的英勇事迹让他很受启发,“历史不应被遗忘,年轻人更应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共建和平世界。等我回到奥地利,我会跟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大爱善举。”

  

  望着一只只象征和平的气球飞向远方,五岁的赵彧骁也松开了手中绳子,“放飞气球是我们对和平的祝福,如果和平了,小朋友们就可以快快乐乐地长大,买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这个冬日,南京雾蒙蒙的空中飘着小雨,徒步者的脸上有明亮的笑容。历史是有温度的,安全区国际友人们的义举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将在各国友人中继续传承发扬。

  

  据悉,纪念馆与运动APP咕咚合作,线上线下联动,在11月30日至12月15日期间,在咕咚对应活动页面,网友在全球任何地点徒步、跑步达到八公里即可解锁打卡点小故事,获得虚拟和平纪念牌。

  交汇点记者 朱娜

  实习生 龚淑贤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