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你手机里有多少个工作微信群?
2019/12/11 14:33  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北京某单位干部使用微信群传递工作信息,导致2名错过重要安全提示的一线工人意外身亡,引发舆论关注。很多人都在反思:如今微信已被很多单位默认为一种办公软件,既混淆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又改变了单位的工作氛围,微信办公成常态,存在哪些问题?

  微信本是一种私人化的社交软件,现在却让不少人焦头烂额。有些单位,该打电话确认的不打,该发公函签收的不发,工作通知都在群里发,害怕错过消息只能频繁看手机;有些单位,完全没有“下班”概念,任何时候都可能通过微信下达加班指令;还有一些单位,强制要求转发工作相关内容,朋友圈已经无法“我的地盘我做主”。

  

  “异化”最严重的是工作微信群。很多人手机里都有十几个工作微信群,而且满屏都是“收到”,必须费劲往上滑才能看清到底是啥通知;一些单位的微信群变成了“夸夸群”,迫于某种隐形的压力,很多人在微信群里被迫变成了“复读机”,仿佛不及时点赞就不是好员工;还有一些单位的微信群变成了秀加班、摆样子的“秀场”……

  不可否认,借助微信沟通工作信息,确实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但是,我们对于潜藏在“微信办公”背后的形式主义,必须保持警惕。据媒体报道,有的基层干部仅工作微信群就加了一百多个,每天回复“收到”二字就得回复数十次。微信群泛滥,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把本该正常工作的时间耗在了形式主义回复上。

  

  今年初,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我们注意到,湖南省印发《关于开展为基层干部“网络减负”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启动精简微信工作群行动,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赞声。其实,不只是基层政府部门,各单位都该听听网上关于“微信办公”的吐槽,切实为大家减负。

  当然,说到底,微信只是一个手机应用,问题在于使用它的人。微信只是一个方便沟通的消息传递工具,微信“异化”的根源还在溜须拍马、形式主义的职场歪风上。真正为大家减负,让微信群为提高工作效率助力,而非为形式主义推波助澜,还得从狠刹职场歪风入手。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