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在谈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时,特别强调,在储备政策的“工具箱”里,该有的政策必须备足,各项政策之间也必须系统集成、协调配合,形成最佳集合效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复杂的任务和艰巨的挑战,施政“工具箱”中储备的政策是不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有没有得心应手、一锤定音的“宝贝”,直接影响到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政策储备的重要性在日益彰显。从我省自身发展的格局来看,先行发展也意味着更先遇到问题,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处于深水地带,传统政策的“边际效应”明显。例如我省制造业有高原、缺高峰,单纯依靠“开笼引凤”提升有限;我们既有先进制造业集群,也面临着重化围江的困境,“腾笼换鸟”难度更大、矛盾更多。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江苏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在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挑战时,直面更大的压力,传统的减税、退税等刺激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充分说明,政策“一招鲜”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政策“工具箱”应当逐渐成为领导干部施政能力的“标配”。
政策储备“工具箱”怎么来?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领导干部只有勤学善思、会调查肯研究,才能发掘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充实到“工具箱”中。然而“工具箱”里的内容也不是越多越好,必须挤掉水分保留干货,确保在决策时排除干扰找到最佳选项。一方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干部应当对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世界变局中的各方面要素保持敏感,对“黑天鹅”有预案、“灰犀牛”有对策,把该有的政策备足。另一方面,通其变则天下无弊法。领导干部应当对目前的发展格局有清晰的认识,重视前瞻性的政策以求主动发展,在储备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变化发展的需要,对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把现有的政策优化。同时,应形成“组合拳”“连环招”的意识,多做部门间互相协调、政策间互相协力的事,善于聚集智力资源和治理资源,让政策储备形成有机系统。
政策储备“工具箱”怎么做?坚持系统化思维是关键。这个系统化既是施政目标的系统化,也是施政策略的系统化。一方面,充分运用政策的溢出效应,把关键政策的力度用足,起到“一对多”的效果。例如统筹推进产业布局调整,联动解决“重化围江”和苏北小化工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间的互补优势,起到“多对一”的效果。例如优化营商环境,既要有“不见面审批”这样“名片级”的大招,也要有一个又一个目标一致、步调协同、作用联动的政策,产生“化学效应”“连锁反应”。站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跑线上,面对发展道路上的挑各项战,我们更应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工作预案,做好用好政策储备“工具箱”,做到各项政策间系统集成、协调配合,力求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