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充分运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空间,就能有效化解潜在的或已生成的风险挑战。
把战略的基点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考虑,宁可把危机和困难估计得足一点,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危机发生时陷于被动。
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中国道路”问题成为学界近期的一个热点。研究中国道路,阐释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及其意义就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是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对于“中国奇迹”西方不少学者用“西方范式”“西方话语”进行解读。如何突破西方话语重围,实现话语创新与重建,成为中国学界所必然面对的一大学术难题。
——《中国道路:本质阐释与意义彰显》韩璞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
完善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在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效率与实际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总体运行较好,但也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滞后、评价过程不全面等问题。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评价要从内容、方法、过程、主体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把控,尤其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客观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求真、求趣、求效、求实,积极改进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现社会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
——《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钱晓田 赵鑫鑫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江苏高校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政声
加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牢记为全国探路的职责使命,坚持“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瞄准建设高质量创新型省份和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强化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后劲,让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在高效服务中进一步迸发,创新创业生态在高水平开放中进一步优化,努力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有更大作为、更多贡献。
——《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王 秦(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为政以德”,自古以来就是从政者的职业标准。德,源自内心,心静则心正,心正则德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当年况公以社稷安康为己任,替朝廷分忧、为百姓造福,封建时代的官员尚能如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党员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厚立从政之德》蓝绍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学习是件苦差事,研读理论著作更需要凝神静气、费时用力。但只要耐下性子啃一些大部头的理论经典,攀登过理论“高峰”,弄懂了一些“元理论”,观察宏观世界就好似多了一副望远镜,总能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为眼前所障目;考察微观领域也比别人多了一副显微镜,看得更细、想得更深,不为假象所迷惑。对我们来说,学习才是能力,也才有能力。每个时代都会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尹卫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党建办主任)
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优势所在,参与和支持抗击疫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让人民政协成为抗疫硬核力量》金建明(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网格红色引擎。疫情防控彰显中国制度优势,根本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格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提升网格化治理实效,必须深入推进“党建+网格”,依托城乡社区党支部,在网格设立党小组,在楼栋设立党员中心户,推动党组织建在网格、党建服务进入网格、党员嵌入网格,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针对基层力量薄弱的短板,要固化党员志愿者下沉网格防疫的有效经验,将党员纳入居住地网格党组织,健全网格党员公示、党员志愿者登记、联系服务群众等“下沉一线”长效机制,让网格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许 文 (镇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脉动
2020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一般认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当前,代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新基建被寄予很高期望。对江苏来说,推进新基建的基础、优势和着力点在哪里?如何联系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如何科学把握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内在驱动和保障支撑等关键因素?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
——《专家学者纵论新基建“江苏愿景”——新支点 新引擎 新方向 新机遇》 孙 敏 魏晓敏
近日,南京市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提出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引发广泛热议。在此之前,已有河北、浙江、江西等多地提出推行2.5天假期。那么,你对这一政策如何看?
作为众多刺激消费措施中的一个,2.5天休息制度多数人表示欢迎,特别是餐饮、文旅业者,认为它有利于人们约饭、逛街、安排旅游行程,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好办法。但也有人顾虑,现在不少企业忙着复工复产,大概率要加班加点,多休半天能不能落实到位?会不会影响生产?
——《谋实招“巧”促消费》袁 媛
时间是岁月神偷,也是社会财富。每周2.5天休息制度,不止于一项拉动和服务疫后经济消费的应急举措,更应该成为社会高效利用空暇时间的一个牵引,正如1995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一周双休制度。
——《让生活多些“弹性”》颜云霞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参事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这不仅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更是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生动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江苏要主动作为,以制度创新为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
——《以制度创新为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章寿荣(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人民群众是抗击疫情的主体力量,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才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疫情防控是对群防群治的一次大考,也是巩固完善群防群治机制的重要契机。既要坚持和发扬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优势效能,也要以暴露出的问题为抓手精准施策,进一步壮大“群”的队伍、提高“防”的能力、完善“治”的制度。
——《巩固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周进萍(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动态观察各国治理体系的长处与短板,可以看到中国的举国体制、民众配合、基层社区体系等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整体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不同社区的抗疫状况并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梳理社区抗疫状况,准确把握社区应对疫情的能力,进而做好更有效的长期防控,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社区能力提升策略。
——《在抗疫中锤炼社区能力》王承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时,发出了江苏“发展三问”,其中,第三问提到“要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面向未来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人才。建立产才创新共同体,打造一支与全创新链、全产业链相匹配的,符合现代产业未来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是答好江苏发展“第三问”迫切而必须解决的关键之一。
——《答好江苏发展“第三问”》温贻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