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境外输入性风险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为严密做好省外主要口岸入境转江苏人员转运服务工作,坚决阻断境外疫情输入,在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省涉外防控协调组组建驻京、驻沪工作组。全省公安机关抽调180余名民警,协同有关部门派驻人员共同做好转运服务工作,目前已转运入境赴苏人员5400多人,构筑起一道牢固的境外输入防线。
高效 有序 展现“江苏速度”
3月7日,由省公安厅牵头,驻沪工作组正式展开工作。该组由省外办、卫健、边检、公安抽调人员进驻,建立了联合指挥部和协调调度、交通保障、综合保障等六个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落实人员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战时组织、纪律和标准,经过防护培训后,当晚即投入实体化运转。
关口前移,工作组在虹桥和浦东机场航站楼均设有工作小组,对进入上海前14天内有疫情严重国家旅居史、从上海机场入境赴苏和国内其他城市转飞上海赴苏,体温筛查未发现异常,需要采取隔离观察措施的人员实行统一接返,逐人登记信息,集中陪护转运至昆山中转站,再由所属市工作组送至目的地,移交当地防疫部门。
随着疫情重点国家由最初的4个增至24个,驻沪工作组机场一线接返任务,由开始每天一两百人增加到如今的每天七八百人。驻京工作组每天接返人员数量也开始倍增。驻京、驻沪工作组不断协调对接磨合,适时调派增援力量,各项工作始终保持高效运转,用“江苏速度”与时间赛跑,与不断变化的防疫形势赛跑。
与此同时,北京工作组也开始启动投入运转。
自3月10日北京顺义国博分流点启动以来,江苏驻京工作组现场接待组负责人、省公安厅治安警察总队科长刘康,带领小组人员分班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日夜连轴转成为工作常态,每天睡眠不足3个小时。
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陈永东,克服妻子也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困难,主动请缨赴上海一线。作为随车陪护小组负责人,他充分发挥外事工作经验,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当翻译员,有条不紊开展接收、服务、陪护、交接、信息采集等工作,10多天来,他带领小组成员完成近20多个批次从虹桥至昆山的转运接驳任务,陪护入境赴苏旅客200多人次,往返行程近2000公里。
截至3月20日12时,驻沪工作组共接收转送入境赴苏人员4778人,驻京工作组接收转运633人。
细致 极致 凸显“江苏精度”
“细致、精致、极致”,这是驻京、驻沪工作组的始终坚持的工作要求。
驻沪工作组针对人员接返转运工作,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流程。机场工作小组每日在机场指定工作点,接收入境赴苏人员,详细登记相关信息后,将人员、行李安排送上指定车辆,并做好相应《温馨提示》发放、解释安抚等工作。每辆接驳车安排外办、卫健、公安各1人随车陪护,在车上再次核对人员登记信息,然后发往昆山中转站,沿途不停留、不进入服务区、不上下人。整个接转工作严格实行无缝对接、闭环式管理。
所有执勤人员在上岗前都已接受防护防疫知识专项培训,严格按规定配备穿戴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所有接驳车辆严格落实消毒措施,明确专人负责,实行一趟一清扫、一趟一消毒。
为帮助前方工作组实时精准掌握入境赴苏人员动态,做到精准防控,江苏公安机关及时汇总相关部门提供的入境航班和人员数据,与卫健等部门共享,并及时推送给前方工作组,为做好接转工作提供支撑。同时严格依法确保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一线的精准防控,避免了大量潜在输入性风险。3月8日晚,泰州一女乘客搭乘从某疫情重点国家到浦东机场的航班,到达接转点后,这名女乘客以上厕所为由擅自离开现场。驻沪工作组机场一线人员迅速通报协调当地警方展开追查。很快,这名女乘客在机场被工作人员发现,送往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3月15日,驻京工作组也将一名做完核酸检测后自行离开的境外来京返苏人员找回,并安全护送到指定宾馆。
柔性 暖心 感受“江苏温度”
秉持“不分国籍、一视同仁”的原则,驻京、驻沪工作组坚持依法、理性、文明、规范做好旅客信息登记、体温测量等工作,发放多种语言提示单,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努力为旅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争取他们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驻沪工作组在机场接收站点放置了“江苏接您回家”的标牌,准备了休息座椅、矿泉水等,接驳车上也统一张贴了“欢迎回到江苏”的标语,并为旅客准备了矿泉水和小食品。
在工作流程上,驻京、驻沪工作组不断细化完善人车分组对接、班次衔接等转送方案以及各项保障工作流程,按照“车等人”要求合理安排车次,加快交接登车速度,工作人员表示,宁愿自己多加班加点,也要最大限度缩短入境人员等待时间。
3月16日,一名在南通任教的美国男子带着刚刚怀孕的南通籍妻子,从美国回到中国。经过30多个小时接力长途飞行,妻子已不能行走,只能用轮椅推着来到了江苏接待点。现场民警马上为他们端来了热水和食物,对返程车辆座次作了专门安排,并协调昆山站点,将夫妻二人安排临近房间隔离。“亲身经历后,他才知道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有多么出色。”坐上大巴离开时,这名美国男子感慨地说。
3月17日,驻京工作组的周警官和吴护士长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收到了一封来自埃及返回南通的交换留学生,在回家的高铁上写下的感谢信。该学生3月16日落地北京后,因与一名有咳嗽症状的旅客接触,他们按规定被送往医院检查。该留学生表示,工作组人员在期间不断通过电话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第二天一早,工作组就安排人接他们去北京南站购票返程。“即便无法辨认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下的面孔,可我知道这就是家人,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声音和你们的付出。”信中这名留学生这样写道。
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通讯员 苏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