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不用公筷有什么后果?有人做了个对比,结果惊人……
2020/05/04 22:52  新华社微信  

  “公筷公勺”倡议

  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

  那么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

  近日

  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

  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

  用餐后的细菌对比

  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

  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这个实验小组由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实验地点在一家餐馆,点的几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等。

  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

  为了保证科学性,11名参与人员都经过培训,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来第二次取样。经过小心翼翼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样箱冷藏。此时大家已经等待40分钟。

  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

  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

  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

  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

  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倍!!!

  负责检测的专家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例如,夹过凉拌黄瓜的筷子,再去夹盐水虾,就会导致两盘菜之间细菌交叉污染。小知识:凉拌菜没有经过高温烹饪,菌落总数一般都比高温烹饪过的菜要多。

  专家呼吁:

  在外就餐时,

  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

  在此,专家提醒,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它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总而言之,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这次疫情的流行对于改变我们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是一次加强引导的契机。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通过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所以专家们再次呼吁:在外就餐时,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在使用公筷公勺时,很多人嫌麻烦,容易混淆,专家们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规”:

  在家吃饭时,可以采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装到家庭成员各自专属的餐、饮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饭;

  如果餐、饮具做不到完全独立,至少要养成每个菜都用公筷(公勺)夹取(盛取)的习惯。在外就餐时,则应主动要求店家配备一菜一勺(一筷)。

  看了这个实验

  你打算开始用公筷了吗?

  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让全家人都更健康!

  你支持吗?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综合侬好上海、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杭州;记者:蓝震、章然)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