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985相亲局,“匹配”能否赢得完美爱情
2021/01/14 17:49  交汇点新闻  吴雨阳 王慧  

  “如果您的女儿告诉您,她今天认识了一个清华男生,准备出国交换,还认识了一个送牛奶的小哥,这两个男生之间,您会如何选择?”在最近一期播客节目中,985高校毕业生相亲平台——“陌上花开”的创办人月亮,面对复旦大学社会教授沈奕斐的质疑,抛出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

  这段时间,由这位月亮姑娘创办的“985相亲局”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个婚恋平台最早只允许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4个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参加。后来,由于这4所大学的相亲学生“已被穷尽”,才将范围扩大到其他985名校。有人支持,认为这种相亲更高效、直接;有人反对,企图通过学历寻找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优质伴侣,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也有观点认为,这种“高端组局”的相亲模式,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与焦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学历岂能讲究“门当户对”

  陆续相亲两年后,毕业于985重点高校、今年28岁的陈樊仍然是单身。他连着拒绝了两个条件不错但非985学历的姑娘,连父母都忍不住要求他把学历放低一些,“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重点还是普本,有多大区别?”

  面对父母苦口婆心,陈樊不以为意,他一心要找学历相配的女友,“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C9(指国内9所重点985高校)毕业的,交流无障碍,我觉得还是高学历的聪明女生更适合我。”陈樊说,在985圈子里,看重学历大家觉得很正常:“并不是说学历背景好就意味着成功,但这至少是一种证明,证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上进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今年年初,陈樊在朋友邀请下加入了所在城市的月老相亲群,群发起者“月老”通过细分目标人群的特征和需求,给群贴上“颜值”“本地”“兴趣”“学历”等等标签,面对30多个待选群,他毫不犹豫选了学历最高的硕士群。“毕竟想找对的人,你得要找对地方。”

  事实上,以学历为逻辑而建立起的相亲平台早已存在,2013年,立足于北大校友圈的相亲婚恋平台“相遇未名”成立,2015年,打着“985圈子都在用的相亲平台”旗号,“陌上花开”诞生于清华园。这些平台用户都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人群”,年龄大多在26到32岁之间,年收入在20万元—100万元,定居在北上广深以及江浙地区,主要来自金融、高校、医院、互联网等行业。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价值的当下,“名校光环”愈发熠熠生辉。发生在名校学生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传统婚嫁观念中的“门当户对”。

  和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90后女孩魏亮亮毕业后和前任男友分了手,工作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和机会再去认识新的异性,单身了好几年。“相亲和校园恋爱不同,和感情更是两码事,双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是否合适。”加入相亲大军后,魏亮亮变得更理智了,“相亲不可能一下子了解他人情况,几乎只有学历能帮助你以最低成本迅速知道一个人的经历和素养,决定好pass掉或继续接触。”在她看来,加入985相亲局好比进入了优秀人才的“蓄水池”,“说句现实点的话,两个985毕业的人在一起,就算没那么幸福,但起点一定不会太低。”

  魏亮亮觉得,在讲究效率的当下,设置高学历的门槛可以帮她减少时间成本,以便快速实现精准匹配,“婚恋市场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越来越严苛,过了30岁竞争力就会下降。985相亲平台很高效,滑动屏幕就可以找到很多适配对象,一下午可以聊完十几个异性朋友。”

  “名校相亲局其实和以往许多高端相亲局一样,都是对应征者作评估,以往是收入、房产、汽车,现在添上了高学历。我感觉,要求其实是变相提高了。”30岁进入婚姻咨询市场工作,做了十多年“红娘”的王旭见过了一波又一波的相亲路上的男女青年,“现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学校,其中以女性尤甚。有的女生说:可以长得不好看,但一定要是好学校的,这样我才会崇拜他。”还有位女孩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会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所以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像我一样优秀,那自然就要找到一位优秀的另一半。”王旭调侃说:“我们说‘赢在起跑线上’通常指的是小学教育,这几年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竞争,谁能想到这些高材生更夸张,把起跑线提前到了相亲上。”

  在王旭看来,精英们那么渴望寻找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实际上也是他们面对生活感到焦虑的一种体现——害怕对象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孩子不如别人,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奋斗的结果,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而“降级”。“因此,在攀比心态的催使下,学历崇拜自然也水涨船高。”

  985会给爱情加分吗?

  对985身份圈层信赖的同时,似乎也就默认了这一集体的可靠“人品”。然而履历上的“品质保证”,也并非一定是幸福的通行证。

  刚相亲恋爱没多久,周瑶瑶就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已岌岌可危。她和相亲对象结识于一个专门服务于985硕博人才的相亲群,巧的是,两人出身于同一所985高校。然而,男孩是从该校“含金量”颇高的学院毕业的,而她就读于人文社科专业。周瑶瑶总感觉男方对未来期待很高,非要找个“配得上”自己的姑娘才能结婚。最开始两人在微信上聊天,男孩有几次表现出了对非985学历的鄙夷,让她有点“过敏”。后来见面,对方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她的专业“不热门”“难转型”“很难吃得开”,最好赶紧换份安稳的体制内工作。

  金光闪闪的学历背后,存在着一条理所当然的鄙视链。一位985毕业生说,“相亲市场上,985看不上211,211不找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上二本,非985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才考入985院校的都会被鄙视,只有本科第一学历是985才是硬通货。”在这样的鄙视链中,链条顶端的人或许鄙视着底端的人,每一个人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在人性的驱使之下,鄙视者往往又都成为了上一层的“被鄙视者”。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情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个体在择偶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过分强调985身份,却让爱情和婚姻越来越现实,最终异化成一场讨价还价的买卖。

  在婚恋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的咨询师周小鹏,深深记得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段:多年前,有一个客户在相亲标签上写,我特别喜欢某某的一首歌,这个标签在众多写着年龄、收入、身高、学历包括家庭背景等择偶要求的相亲条件里特别显眼,让她心里一动。但后来这个相亲标签被客户拿掉了。在周小鹏看来,985只是又一个人为划分出来的、以低成本筛选结婚对象的标准,但它仍然是每个人在考虑恋爱和婚姻时心里都有的“一杆秤”,这杆秤会让婚姻不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浪漫的儿女情长和相互扶持,而变成了物质的匹配。

  在英国读完了硕士,回国后大半年没找到对象,1994年出生的姑娘小舟选择在高端相亲社群“万有引力”发帖征友,这里据说有30%“海龟”,13%以上博士学位,70%以上硕士学历,优质单身资源满满。令小舟始料未及的是,当天就有100多人发来了好友申请。慎重选择后,她通过了30多个好友,因为只有这30多人说了“你好”,有的附上了一张照片,只有两个人发来自我介绍。等到有了互动,她又发现很难推进双方的沟通,比如,男生只会发“早啊”“干活了”“吃饭了没”等简单询问,很难进行深入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在某985高校当辅导员的何安,时常会听到以前的学生倾吐不顺利的相亲或恋爱经历,这些年轻人的画像很相似:在校期间一心学习,没谈恋爱,工作几年后找对象,笨拙又磕磕绊绊,“不会主动追人”。“听完后会由衷觉得,孩子们下意识地把以前的学习经验用在了恋爱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何安说,上学的时候,很多985学生处理难题的方法很简单:上晚自习,泡图书馆,竞赛拿第一,成绩名列前茅,通过加倍努力打败竞争对手。但在恋爱时,这种“学霸”风格似乎派不上用场。有的时候,何安会“点拨”自己的学生,除了基础的信息交换、日常问候,恋爱交流的关键是能不能认真了解对方,让对方觉得安全、不孤单,这样才能进一步跟对方的工作、人际等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情商、好性格。”做了多年的情感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张媛对此感同身受,她见过一个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到了30岁,还没体验过“心动”的感觉,“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好像不会爱了。”

  爱的路上要撕掉标签

  在经历了无数次相亲之后,1991年出生的985女博士张弛终于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男友硬件条件一般:一所国内普通本科毕业,目前在某文化公司工作。“尽管学历很普通,但他对我很好,而且我俩都很喜欢看电影,在一起相处时很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回想当初频频相亲的经历,张弛有些哭笑不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约了一所985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男生见面,我说你喝星巴克吗,给你买一杯。他说,可以啊,比这个更low的我都喝过。”在一起时,张弛聊起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文学,也总吃闭门羹,“他说只看专业的书籍,其他的都没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张弛意识到,一个人的学历标签,可以影响第一印象,但不会成为两人感情的决定性因素。“两个人在一起,舒服最重要,原来爱情这件事情,从来只有合不合适、喜不喜欢,而不存在配与不配。”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是中国少数做女性研究和情爱研究的教授之一,她在复旦开设的《亲密关系》《婚姻与家庭》《家庭社会学》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很多学生排着队去咨询感情问题,而她在B站上针对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讲座,播放量更是突破了百万,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专家”。

  在文章开头的那场争论中,沈奕斐的观点是:985高校的教育背景与爱情无关,相亲市场以此作为标签,是对其他学校和人群的一种歧视。“985的身份对感情是如此重要吗?它意味着一定有共同语言吗?如果说共同语言,其实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远大于985高校和其他学校的差异。”沈奕斐表示,男女恋爱时,个人的择偶标准无可厚非,但作为相亲平台,不应该迎合甚至宣扬这种价值观。

  “我们并非要排斥985相亲,而是要分清楚,在寻找爱情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先有‘悸动’还是先‘设立学历门槛’?”在沈奕斐看来,爱情里最忌讳以刻板印象去寻找伴侣,“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开放和包容,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感性的,没有理由爱上你,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爱情超越其他功利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认为,985相亲折射出一些优秀年轻人面对婚恋问题时的焦虑心态,“985相亲让人们看到了一部分高学历的青年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直享受着高考分数的红利,因为自身的优越条件而被爱,换取互利互惠的婚姻会更有安全感。”费俊峰认为,激烈的学业压力下,当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一直被压抑,“我们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小时候好好学习,禁止谈恋爱,长大后他们渴望爱,但又不会爱。就算恋爱,都不是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而是让一切变得功利化。”他建议爱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锻炼爱的能力,他还建议高校应当增设恋爱选修课,让年轻人懂得爱,学会爱。

  那么,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年轻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

  “如果你想要一份好的爱情,收获爱情的前提是:你要对他人有好奇心。然后可以给自己设1-3个底线,你是颜控,就在学历上放低要求;你是个学霸控,就在家庭条件方面放松限制,”沈奕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建议,“年轻人应当学会和不同的人建立朋友关系,认识一个人,先做朋友,不一定要条件完全匹配,这样成功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其次,抛弃学历标签,“我的爱好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我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话题是我可以跟别人有共鸣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个年轻人想要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时,要问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才是让我们感情生活不断持续走下去的重要基础。”

  爱情之河,汹涌且充满变数。仅仅凭借“985学历”等外在标签去挑选爱人,无法定义未来的幸福。婚恋生活中,契合的三观和生活的趣味相投,才是“相守终生”的关键因素。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王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