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节。腊八节一到,标志着过年的大幕徐徐拉开。腊八的民俗主要就是“喝腊八粥”,而在古代,这个节日还有着更加丰富的含义。
“腊”,有“合”“接”的意思。腊月是夏历(阴历、农历)十二月,此时,正是过去的一年和新的一年“新旧交替”之时。“腊”最初是指岁终祭祀诸神的活动,被视为“岁终大祭”。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夏朝称“腊”为“嘉平”;商朝称为“清祀”;周朝称为“大腊”;秦初称为“腊”,不久改为“嘉平”;汉代又改为“腊”。
周代,腊祭时间在夏历十月。汉代后,腊祭日期改到了农历十二月。在古人看来,腊月适合狩猎祭祖,拜神敬祖,祈福迎祥。人们在腊日当天或腊日前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还要祭祀众神,酬报他们一年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功德。大家化装成各种神灵,敲击腊鼓,高唱祭歌,舞蹈跳跃,驱灾禳疫。
腊日和腊八本来并不是同一天。汉代后,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为了方便记忆,腊日慢慢定在腊八这一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十二月八初日为腊日。”唐代,腊日就被明确在腊月初八,《唐会要》载:“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腊月初八也渐渐成为全国性节日。
慢慢地,腊八节的主要民俗不再是祭祀,而代之以喝腊八粥,并流传至今。
喝腊八粥的民俗相传与佛教有关。佛教典籍记载,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陀成佛前,喝过一碗牧羊女送的米奶粥。喝下后,苦修的佛陀“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后来,佛寺都要在这一天煮粥熬粥,僧众一起喝粥,以纪念佛祖。随着佛教的传播,腊八节喝粥的习俗走出寺庙,在社会上流传。此俗较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初八,诸佛寺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斗饮,谓之‘腊八粥’。”
江苏各地一直流传喝腊八粥的习俗。《岁华忆语》和《金陵岁时记》载,腊月前几天,南京各个寺庙僧人手执钵盂,身披袈裟,到街上或者大户人家去“化粥米”,准备煮粥的材料。腊月初八,僧人“以米作糜,内置枣栗果仁”。仓巷卧佛寺的腊八粥在过去最为知名。《南京民俗志》中说,寺庙的八宝粥不会放莲子、扁豆、薏仁米、桂圆,因为会伤味。僧人们熬成腊八粥后,先供佛,然后“加果粟分送人家,曰送‘腊八粥’”。
普通人家也会熬制腊八粥。旧时南京民间煮的腊八粥叫做“七宝八味粥”,贫穷人家从年初开始就准备熬制八宝粥的材料,到了腊八这天一起煮掉,有“忙了一年,一顿腊八粥就吃掉了”的谚语。
记录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苏州文人李福长诗《腊八粥》:“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描绘了清代苏州腊八节图景。苏州人家熬腊八粥,讲究的用花生、莲心、红枣、白果、栗子,平民人家会用青菜、豆腐、黄豆、蚕豆、胡萝卜、荸荠;扬州人家的腊八粥,有红枣、栗子、白果、花生、黄豆、红豆、豇豆、芋艿、胡萝卜、豆腐、茨菰、青菜等各种配料,色彩鲜艳,香甜可口。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有一段宝玉和黛玉关于“腊八粥”的对话,读来有趣。宝玉骗黛玉说,有一年腊八节前夕,扬州“黛山林子洞”一群耗子精要熬腊八粥,分头去偷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曹雪芹生于江苏,《红楼梦》中写的“腊八粥”,颇能反映当时江南的腊八风俗。
《江苏省志·民俗志》说,江苏各地的腊八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细腊八”,为甜口味,用红枣、莲子、白果、芡实、花生、赤豆、桂圆肉等熬煮;另一种为“粗腊八”,咸口味,用青菜、豆腐、黄豆、胡萝卜、花生、山芋、茨菰、油豆腐等烧煮。
徐州的腊八粥就分甜、咸两种,咸粥中放入豆腐皮、香干丝、榨菜丁、冬菜、笋丝、肉丝等。粥煮好后,要盛上些先送亲邻。有小孩的人家让小孩多吃些亲友送来的粥,认为可以“拉把”,保佑孩子消灾避难。在徐州方言中,谐音“腊八”的“拉把”有抚养、拉扯、提携的意思。
在常州武进、溧阳的一些地方,传说腊月初八是抗金英雄岳飞被召回京,继而被害的日子,人们无心做饭,因此将黄豆、蚕豆、芋头、油豆腐等同锅熬煮,吃这样的“腊八粥”,有怀念岳飞的含义。
喝了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了。“腊鼓鸣,春草生”,随着腊八节的到来,不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春天也向我们走来了。
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