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古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材。在与江苏有关的大量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儿童阅读启蒙的故事。至今读来,对于今天那些热衷于学区房、培训班的家长们,这些故事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是很多人都会背诵的《千字文》,也是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课本。众所周知,《千字文》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是古代影响最大的三种儿童启蒙读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千字文》是诞生于江苏的“蒙学”名作。
南朝萧梁天监八年(509),在建康(南京)当皇帝的梁武帝萧统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要为皇族的子弟们编写一部字帖,所用字都来自鼎鼎大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梁武帝先命文学侍从殷铁石从留存的王羲之书法中拓印出1000个不同的字。然后,这1000张拓片被交给了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时任给事中的周兴嗣。
如何让梁武帝的子女们有练字的兴趣,又轻易记住这1000个字呢?
周兴嗣动起了脑筋。他面对着1000张拓片反复推敲琢磨,竟从无序的字中找出了规律。一夜之间,他编写出了一篇完美的韵文,一共250句,每句4字,每一字均不重复。这篇《千字文》句句押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内容涉及社会、历史、伦理、修养等各方面。梁武帝读后击节赞叹,不但给自己的孩子们学习临摹,还公诸于世,让更多的孩子学习。
《千字文》在对梁武帝子弟们的童蒙教育起了积极作用。梁武帝的几个儿子在文学、绘画方面都有成就: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主持编撰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其他几个儿子如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等也都是著名文学家或书画家。《千字文》影响深远,后世的科举考场号舍就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文字为排列顺序。
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人们就能够看到,江南贡院复建的号舍墙壁上就写着大大的《千字文》中的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千字文》至今还在激发着孩子们对文学和书法产生兴趣。2015年,《千字文》被列入南京24部“传世名著”之一。
有学者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论语》《千家诗》《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合称为“蒙学十三经”。除了《千字文》,《朱子家训》也出自江苏人手笔,其中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是家喻户晓。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昆山人朱柏庐。在这篇家训中,朱柏庐用短短的634字,从劝勤勉学、励志自强、明理向善、本分守常等诸多方面,给孩子们提出了谆谆教诲,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指导和建议。
江苏文脉深厚人杰地灵,《千字文》《朱子家训》这些蒙学著作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三国志》《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传世名著中,记载着若干古代江苏神童。今天的孩子阅读这些先贤幼年的故事,在做人、为学、处世等方面都会有所收获。
六朝时期,出自江苏地区的神童数量众多,陆绩、顾恺之、萧统、萧绩、张率、沈约、刘显、陆倕、陆云公、陶弘景、陆琼……这些在文学、艺术、科学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幼年时都聪慧睿智,很小就表现出了出众的天分。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载,东汉末年,苏州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陆绩。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认真刻苦。一次,陆绩跟随父亲、庐江太守陆康去拜谒袁术。宴会结束,陆绩礼貌地向袁术辞行,一弯腰,怀中滚出了宴席上款待宾客的两只橘子。袁术笑问道:“你来做客,为什么要偷偷拿走我的橘子呢?”小陆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橘子很好吃,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作为孝亲的动人典型,“陆绩怀橘”被列入了“二十四孝故事”之中。聪明孝顺的陆绩长大后,不仅官至郁林太守,还成为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
南朝萧梁时的文学家刘孝绰是徐州人,他四五岁就能背诵千余篇诗文。一次,刘孝绰的舅舅王融想考考外甥,给他出了一道题。刘孝绰略加思索,就一挥而就。看过文章后,身为文学家的王融也大加赞赏,叹为观止。后来,王融逢人就说:“当今天下文章写得好的,除了我,就是我外甥刘孝绰了!”
“咏絮”是古代形容女子才华横溢的代名词,《红楼梦》中用“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来形容聪慧过人的薛宝钗。“咏絮”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一位女神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东晋丞相谢安的家族中,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一个冬日,建康城(南京)下起了大雪,处处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谢安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谈论诗文。这时,雪下得更大了,谢安问道:“孩子们,这漫天飞雪像什么?”侄儿谢朗答道:“像空中撒的盐。”侄女谢道韫则脱口而出:“像是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将雪比作食盐和柳絮,孰优孰劣,谢安心中自有答案。他喜欢这个才12岁的侄女谢道韫,认为她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文学天赋。
《世说新语》被列入了“江苏文脉工程”《江苏文库·精华编》。这部不朽著作不仅记录着六朝士人的风流与不羁,也在各个方面给后人以启迪。
《世说新语·德行》:“谢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太傅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自己的丈夫:“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答道:“我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由此可见,谢安家的教育,并非现代人常说的父亲隐身的“丧偶式育儿”。谢安虽然不直接教育孩子,却以自己的言行,为他们做出表率,这是一种虽无声却有效的“身教”。
当然,一个孩子从小聪慧,具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后天的努力。北宋名相范仲淹(苏州人)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五六岁时就会背几百首诗。他虽然天资出众,但非常刻苦。
《宋史·范仲淹传》中说,范仲淹早年学习时,“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还记载着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说他在山中读书,每天烧一锅粥,等到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他一天只吃两餐,每餐就吃两块冻粥。
由此可见,天赋当然重要,但即使是“神童”,也必须有后天的勤奋苦读,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否则就会上演“伤仲永”的悲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