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了“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大型融媒体行动。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行程万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追寻革命原点,再现百年传奇,感悟初心使命,解读百年大党何以炼成的红色密码,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交汇点新闻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四月的河南兰考,泡桐花开满城芬芳。
从兰考火车站出发,疾驰于广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两侧快速向身后“退”去的泡桐树翠绿欲滴,一派生机盎然。50多年前,为治理风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栽下大量泡桐,不仅改变了当地“满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的历史,也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兰考人的命运。
在兰考县的焦桐广场,一棵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而今,高高矗立的焦桐,一次次穿越时间长河,向世人讲述着兰考人民那段苦战“三害”的艰难岁月,也见证着兰考凭借泡桐这一“绿色银行”改写命运的铿锵历史。
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焦桐树
一棵焦桐,长在兰考人的心上
距离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馆不远处的焦桐广场,郁郁葱葱的焦桐树下,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伫立仰望。
“这是一棵长在咱兰考人心上的树!”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讲解员张云云深情讲述着这棵树的“来头”。张云云说,这棵泡桐树为焦裕禄亲手所栽,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岁月洗礼,曾经的泡桐幼苗已长成一棵5米粗、26.4米高的参天大树。为寄托对焦裕禄的怀念,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焦桐。50多年转瞬即逝,焦桐作为焦裕禄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早已成为兰考的一处地标,如雕塑般巍然守望着这片土地。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老馆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老馆内,一副被还原的火车站难民逃难场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灾害肆虐、颗粒无收的年代。1962年,当时的兰考正是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60万亩庄稼颗粒无收,数万灾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正是那一年,焦裕禄临危受命,从尉氏县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带领百姓开启了战天斗地除“三害”的伟大壮举。
人不能让沙憋死!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凭借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多里,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治理风沙,他还总结出“扎针贴膏药”的治理方式,带领人们在小城兰考广种泡桐树。“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1963年春天,今天的焦桐广场还是一片沙地,焦裕禄在此亲手栽下一棵泡桐。次年,焦裕禄再一次来到这里时,看着眼前长势正旺的泡桐树,他将自行车往地头一放,一边走一边说:“你看我们春天种的泡桐苗都成活了,长得多旺,三五年就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10年以后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林海。”
时任县委新闻干事的刘俊生被焦裕禄的喜悦所感染,当即掏出照相机,抢拍下一张他站在泡桐树旁叉腰望向泡桐林的照片,这也是焦裕禄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
焦裕禄在兰考共留下4张照片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1990年,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为追思焦裕禄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并发表在《福州晚报》上。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如今,再读此文,仍激荡人心。
一份遗嘱,见证为民情怀
一棵泡桐,正常寿命在30年到40年间,但焦裕禄亲手栽下的这棵泡桐却已存活了58年之久。在兰考人民心中,焦裕禄当年栽下的不只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焦桐,更是根植兰考大地、万古长青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馆
焦桐北边的一条林荫路上,79岁的魏善民正用笤帚认真清扫着路面的杂物。面对记者,魏善民侃侃而谈。“这棵焦桐我父亲照顾了8年,1971年守树责任才落在我肩上,50年了。”
用50年守护一颗树,魏善民觉得很值。“焦书记是好人,他但凡能为自己多想一点点,就不会走那么早。我们兰考人民只要看到这棵树,就会想到留在这里的焦书记。”情到浓处,两行清泪从魏善民刻满岁月印记的脸颊上滚落而下。
焦桐义务守护人魏善民。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提供
“焦书记来自齐鲁大地,却把兰考人民当成自己的家人。直到去世,他都不愿离开。”焦裕禄纪念馆内,焦裕禄生前住过的病房被实景还原。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讲解员庄琳佳眼神悲凄、语气凝噎。
“因为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焦裕禄的肝病越发严重。1964年3月31日,医生含泪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肝癌晚期、皮下扩散。然而,焦裕禄临病危去世前夕,省地领导看望他时,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仍是因灾荒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兰考百姓。”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段讲解词,庄琳佳讲过千遍万遍。每讲一次,她都忍不住泪眼婆娑。
病榻上的焦裕禄
一种精神,久久激昂心间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今天的兰考,早已没有了豫东县城旧时的穷苦模样,但风沙中焦裕禄斩钉截铁的一句“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至今仍在中原大地回响。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拜谒焦陵,致敬忠魂。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2014年3月,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兰考作为联系点,并再一次来到兰考。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而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的第一本专题著作集,便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足见焦裕禄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董亚娜
“对于兰考来说,焦裕禄精神就是一种力量的源泉。”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董亚娜认为,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兰考人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自豪感。“焦裕禄精神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曾在兰考亲手栽下一棵泡桐。而今,以这棵泡桐为基点,一座以焦裕禄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拔地而起。每年,焦裕禄干部学院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约4万名学员到此聆听焦裕禄的故事,共同缅怀那个不朽的英魂。
一份产业,见证兰考巨变
风沙无言,泡桐有声。如今,“三害”已退,由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正成为这座豫东小城经济发展的支柱。2017年,兰考也成为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如今的兰考新面貌
“或许连焦书记也没想到,当初为防风治沙而栽下的泡桐树,会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董亚娜介绍,兰考沙土地长出的泡桐,具有不易变形、透音性好的优点,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制成乐器后能奏出天籁之音。如今,全国90%以上的音板都产自兰考,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距离兰考县城30分钟车程的堌阳镇徐场村,是全国有名的民族乐器村。走进徐场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一座座古风宅院耀眼夺目。静谧的院落里,不时传来乐器弹奏声。
66岁的徐文献是村里第一批做乐器的工匠,上世纪80年代,原本在外做木工活计的他,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当地一家民族乐器厂学习制琴手艺。学成后,他将制琴手艺带回了村,也带动了一批村民靠制琴发家致富。“家庭作坊,一年销售额能有二三十万,在村里算少的了。”
陈春兰的丈夫与徐文献是兄弟,她也是徐文献带出的徒弟之一。作为徐场村规模较大的乐器作坊,陈春兰家有工人十几人,年销售额达百余万元。早在几年前,陈春兰家就在城里买上了楼,这两年又开上了奥迪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最要感谢的就是焦书记。”
正在制作乐器的村民
暖阳洒在盛开的泡桐花上,粉红中又多了一丝艳丽,像极了徐场村老百姓的日子。“徐场村106户人家,有85户有乐器作坊,虽然焦书记不在了,但大家再一次实实在在享到了焦书记的福。”驻村干部刘锦奎介绍,虽然去年疫情严重,但村子的发展势头不减,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1.8亿元,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全村百姓人均收入增加1.9万元。
漫天风沙成追忆,天蓝水清谱新篇。兰考,真的变了!我们坚信,长眠于这块土地上的焦裕禄,若能见到这样的新兰考,眼中定是满满的笑意。
采访手记:
这一次,我离你如此之近
焦裕禄,一个滚烫的名字!
最早知道焦裕禄,是在中学课文《鞠躬尽瘁》中。那段对他生前用过的破洞藤椅的描写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观看电影《焦裕禄》,记忆始终定格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带领大伙治理洪水的场景;成为一名记者后,学习记者穆青的新闻佳作,熟读他笔下的长篇新闻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章中描写焦裕禄风雪中为五保户老夫妇送粮时的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至今仍难以忘怀。
记者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建党百年前夕,我有幸踏上兰考这片土地。此时的兰考,早已不再遭受“三害”的侵袭,焦裕禄也已离开我们57年之久,但目光所及之处、耳朵所听之音,却处处都是他的影子。
从兰考火车站前往宾馆的途中,开车的胡师傅是本地人,他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指着路边的高挺树木说:“看,这就是焦书记当年留下的泡桐树!”
从宾馆打车去往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路上,焦裕禄纪念园、裕禄大道、焦桐广场……一个个与焦裕禄相关的地标或地名,仿佛在告诉人们他从未离开过。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一间1:1建造的“起居室”里,当儿时课本中出现的破洞藤椅真实呈现在面前时,我的心突然就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一种似曾相识、一种由衷的敬畏感瞬间来袭,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形象也更加高大起来。
焦裕禄坐过的藤椅
“你知道这把椅子的故事吗?”当同行的95后摄像小王拿起相机“咔咔咔”一阵拍摄时,我见缝插针地问道。小王立刻反问我一句:“我们不都是听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吗?”
是啊,我们不都是听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吗?
人已远逝,精神永存,焦裕禄精神正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竭动力。走出焦裕禄纪念馆,微风吹过,泡桐树发出的沙沙声响,伴随着纪念馆内飘出的“焦裕禄哇好书记,唱支心歌赞颂你,你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永远活在俺心里……”,正汇成一首最动听的歌曲。
仰望纪念馆前的巨大焦裕禄石雕像,我心中默语:这一次,我离你是如此之近!
总指导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 李扬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监制 包闻军
统筹 王高峰 朱威
执笔 纪树霞
视频 王子杰
片头 陶蓉 郑玲玲
检校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