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激扬青春理想,展示党员风采!由江苏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各设区市委网信办、团委和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的“百年辉煌E心向党”主题采访正式启动,中央及省内数十家媒体记者深入江苏各地,走进现代化建设一线,聚焦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医疗卫生等不同领域涌现出的青年党员先进事迹,讲述他们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青春书写人生精彩、绽放最美芳华的奋斗故事。
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悟空”号以日行65万公里的速度遨游太空,“捕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宇宙射线。“悟空”号的发射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新时代”。
作为“悟空”号背后的一支研究团队,他们功不可没。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他们用专注和热情,迈着 “仰望星空”的步伐,日夜兼程“破译”蕴藏在宇宙射线中的密码,探寻来自暗物质的蛛丝马迹。
从立项申请到总体设计、从载荷研制到卫星运行、从数据生产到科学产出,无不倾注团队的心血,无处不见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
“成果出来的一瞬间,我们非常激动,但其实真正的快乐是在研究这个成果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副研究员岳川说,“悟空”号卫星每天采集约500万高能宇宙射线粒子在探测器7万多个探测通道里留下的信号,并传回地面,而这一个个原始的信号,距离最终科学成果的获得,实际上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穿越数据海洋、取得真经,数据分析团队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求索,以铁杵磨针的精神反复钻研。没有成熟的经验,就增加工作时间,反复尝试摸索,单周工作时间超过100小时是家常便饭;没有现成的数据分析软件,就自己动手开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创新优化。
岳川
“团队里每个老师在工作上艰苦奋斗、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都时刻激励着我们,大家互相学习,去帮助团队更好地进步。”岳川表示,“悟空”刚升空时,为保证卫星正常运行,数据正常分析,每个人都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首席科学家常进院士每天只睡4、5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守在实验室里。成果的取得很少能有灵光一现,更多要靠时间来磨砺。载荷研制和科学数据分析最主要的挑战是时间,为了与国际同类卫星竞争,团队老师夜以继日,没有双休日是常态,晚上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分析进行软件优化再优化也是常态。这一切都无不体现了团队成员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能吃苦,能战斗的科学精神。
“天文是个非常浪漫又充满未知的领域,但同时也是枯燥的、甚至令人苦闷的。”在探测器硬件开发助理研究员汪慎的眼里,走向宇宙的路美妙却曲折。“硬件涉及材料选取、编程、数据处理,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完成不了,就会前功尽弃。”汪慎曾经用两年时间调制国外一款芯片,倾注大量精力却一无所获,最后查出是原始数据手册出了纰漏,让后续研究停步不前。“这个过程重复又枯燥,但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定下心、沉进去,才能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魅力。”
汪慎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有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初心,工作中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岳川对记者说道,尽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3岁,尽管团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正是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攻坚克难、众志成城,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暗物质研究这个前沿,坚持创新手段和科学方法,为揭开隐藏宇宙贡献中国智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严红兰 林惠虹 /文 高鑫 滕升智王子杰/摄 朱丹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