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与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实施新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三孩时代悄然而至。生育政策的改变,重塑了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这其中,一些大龄独生子女面对新生命的到来时,开始争宠妒忌,惆怅失落,甚至有人以极端的方式去阻止父母生育。他们成长中所遭遇的问题,尽管不足以成为反映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情形,但却透露着这一代特殊 “独生子女”的现实焦虑和情感困境,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而伴随着三孩的放开,家庭成员增加到5位,家庭关系网也由此变得复杂,如何平衡多子女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新课题”。
生弟妹,需要老大的批准吗?
生?不生?
无数的中国家庭在天平的两端徘徊,难做决定。
有那么几年时间,“二胎”成为了80后机关职员孟芳芳和丈夫日常讨论的关键词。每一次家庭大聚会的时候,也总是被人问起“生不生二胎”。可孟芳芳始终下不了决心,她觉得,多生一个孩子,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实在太多。
“也许还是因为内心深处真的喜欢孩子吧。”反复纠结了几年,孟芳芳终于在40岁“高龄”怀上了二胎,但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13岁的女儿可可时,正在吃饭的女儿立刻扔下了筷子,冷着脸躲进了房间。“要二胎为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女儿隔着门斗气地喊道。
冷战了几天,女儿拿出了一份《二胎协议》,规定了甲乙丙丁(父、母、自己、未来二胎)四方的权利与责任,确保自己今后的财产和利益不会受损。孟芳芳明白,女儿的担心是有了弟弟或妹妹,会分走父母的爱,自己的生活质量会降低。为了安抚女儿,孟芳芳和丈夫赶紧签了字,并向女儿保证:今后有了二娃,也许生活上会多照顾一点小的,但绝对不会冷落大女儿,要让她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改变。
新生命的来临,带来的不仅仅是焦灼和喜悦,对于本已有稳定结构和相处模式的家庭来说,仿佛是在逐渐平衡的天平中加上了一个砝码,让一切推倒重来。
可可的反应还不是最激烈的,在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里,很多10多岁甚至20岁的大龄独生子女因为二胎弟妹的到来,分享着自己的焦虑、失落、紧张,甚至是愤恨。“我上大学了,爸妈要生二胎怎么办?”“怎么才能阻止父母生二胎?”部分言辞激烈者甚至发明了一系列专属词语来宣泄对二胎的怨憎——二胎称为“二狗”,“扶弟魔”是像奴婢一样服侍弟弟的姐姐,“鱼鹰女”指被原生家庭压榨的女孩。而生二胎,究竟要不要得到老大“批准”这个话题,也成为了很多人争论的焦点。
“老二对于老大来说,就像是生命中突然闯进的第三者。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抱住你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一塌糊涂,但我决定要再找一个和你一样的妻子,你会不会很生气?”80后媒体人项岚岚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穿用度、学习娱乐都离不开爸妈的精心安排,“我想吃什么、喝什么、去哪玩,只要不过分,爸妈基本都会答应我。高考前我数学不好,妈妈还找了名校大学生来给我一对一辅导。”项岚岚明确表示反对父母生二胎,两年前,项岚岚有了自己的小孩,也坚决表示不会“再要一个”。“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没有这项政策,我不可能拥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这几年,看到父母和兄弟姐妹因为分家产的事情吵架,项岚岚更加庆幸自己是独生子女,“为了家产撕破脸皮的兄弟姐妹,真的不在少数,不和睦的兄弟姐妹还不如不要。”
“生不生二胎,是每对夫妻的选择,父母考虑子女的感受与子女商量,是出于对子女的重视和尊重。但是子女要明白,生不生,何时生,那都是父母的权利。”90后外企职员薛莱却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子女无权干涉父母的选择,“现在的年轻人一直喊着不希望父母逼婚逼孕,要有个人自由,但是反过来却不允许父母生二胎,这不是双标嘛。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应当保留彼此的边界感。”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独生子女激烈地反对父母生二胎?“心理学上叫做手足竞争,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为了争夺父母的爱和成长资源,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这种嫉妒心是自然界的一种天性。”南京南心理首席咨询师廖祥慧用心理咨询的从业经历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些初高中的大孩子来做学习和社交方面心理咨询,我们反过来追溯他们成长经历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他们的改变往往发生在弟弟妹妹进入家庭的这段时间,而他们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和理解这个事情。”
在廖祥慧看来,新生命的诞生,对老大的生活和心理会形成一定冲击,曾独占父母所有爱的老大会感到不安和恐惧,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解释、安抚和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这段心理波动期。对于生二孩,究竟要不要征得老大的同意,廖祥慧认为:“父母的义务是帮助老大理解与接受老二的到来,而不是让老大来做生不生二胎的决定。”
独生子女文化中的“焦虑心理”
面对家庭新成员,这一代独生子女产生的“爱的焦虑”,令上一辈人感到疑惑:以往每家都是好几个孩子,为什么那时候的老大却没有这样的困扰?
事实上,独生子女群体自诞生起,“小皇帝”“无法承担起历史的重担”等标签就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一代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环境下长大,因为缺少兄弟姐妹的“竞争”,得到了父母的全部宠爱,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庭的全部资源。
95后的独生女王瑜同今年刚刚在南京找到工作,稳定下来后,买房等问题也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她一贯不能接受父母生二胎,此前只是不能接受“爱被分掉了”,如今步入社会,她又有了新的考量。“如今大城市房价上涨,年轻人要想在大城市立足,没有父母的支持是很难的。就算买了房,父母还需要继续参与到子女结婚生子的投资中,除了财力上的支持,996的年轻人很可能还需要父母带小孩。但如果自己不是独生子女呢?”当父母需要支持多个子女在大城市购房、结婚、带小孩时,这样的压力让王瑜不敢想象。
在一部分独生子女看来,有了兄弟姐妹,就意味着家庭资源要被分配。王瑜同说,和她年纪相仿的同事,也打算在南京买房,但当生于多子女家庭的同事和家人商议时,父母表示,若要是给她买,那可能意味着也要出钱给其他孩子买,这让整个家庭无法承担。王瑜也曾问过60后的妈妈,在他们那个的年代,为何没有如此焦虑?妈妈表示,那个年代全家老小住在一起,孩子成家,也很难买得起房子。生活除了吃饱穿暖外,补课班、旅行等等并不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需要操心的事情。
父母费心让自己学的乐器、为培养英语口语的外教课、中学的各种补课、留学规划……90后银行职员张可涵细细盘算了一下,发现父母为自己花费的教育成本十分可观,“如果我有一个兄弟姐妹,我还能拥有这些教育资源么?父母经济和心理还能承受么?”张可涵认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学历门槛也在日益水涨船高,导致“学历通胀”。为了能找到符合内心期待的更好的工作,就更需要谋求高阶教育,加大教育的时间与资金投入,这无疑加深了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生存焦虑。张可涵甚至表示,如今有兄弟姐妹的人,在婚恋市场上都是很不“讨喜”的,“如果是姐姐+弟弟的家庭,别人听到了,总是要犹豫和掂量的,因为很多人会担心姐姐是‘扶弟魔’。”
没有兄弟姐妹、不懂得分享和互助,独生子女一度被认为是自私和虚荣的一代人。但其实,为独生子女鸣不平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风笑天,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已有20多年,他表示,早期的很多研究,都把独生子女停留在“小皇帝”的评价上,这是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妖魔化”,实际上,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研究成果并不支持这种负面评价,他通过调查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并没有什么差异,“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塑造出的一代。”
“就像40多年前,一些父母在‘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面前,仓促上阵,缺少终身只养育一个孩子的心理准备,对于今天的家长和独生子女来说,在面对突然放开的生育政策,同样是仓促上阵,缺少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实践。这些家中老大的孩子,早已习惯了从小成长的‘独生子女环境’,对多子女家庭的认识,态度会不自觉地发生偏差。而特定的文化和家庭环境带给他们一种意识: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他们是最小的,因而总是最受保护的、最受照顾的,最受重视的,然而,突然之间,要让他们去面临一种还有一个比他更小的、比他看起来更需要受保护照顾的弟弟妹妹的家庭生活现实,他们的心理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现象。”风笑天说。
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福利”,也意味着这一代独生子女需要承担更多责任。80后于惠直到父亲患上癌症的那一刻,才深刻体会到独生子女的艰难。父亲生病的日子,于惠在医院没日没夜地忙着,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了极限。老公工作很忙,又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于惠也不忍心让原本就很辛苦的老公,再负担家庭琐事的压力。所以,很多事情都由她一个人拿主意——病情进展、治疗方案,甚至是墓地的选择。那段时间,于惠突然希望,如果此时有个兄弟姐妹,能够帮她共同分担、或者共同商量,该多好啊。“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呢,小时候你独享了大人所有的爱,长大了却想有人分担责任,怎么可能呢。享多少福,就要吃多少苦。”于惠苦笑着说。
父亲病逝后,于惠在35岁那年为女儿添了一个弟弟,“我们这代人虽然孤独,但总算还有表兄妹吧。可我们的下一代连这层关系都没有了,太可怜了。现在最起码的是,我曾经经历的,不会再降临到我的孩子身上。”看着两个孩子嬉戏欢笑,于惠时常觉得很幸福,但却又越来越惧怕死亡,她总是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病,不敢死,不敢老。”
多子女家庭,你知道如何去爱孩子吗?
步入三孩时代,对于从小习惯独占父母众多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必须要适应一个新的变化——学会与弟弟妹妹分享大人的爱。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对本身也缺乏兄弟姐妹相处经验的父母们,提出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新课题——身处多子女家庭,你真的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们吗?
“弟弟总是未经我的允许,就乱拿我的东西,有一次,他撕坏了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笔记本,可当我把这事告诉爸妈时,他们却反过来说我不够宽容。”今年上初中的方依然,和弟弟的年龄相差15岁。身为姐姐的她,对长辈偶尔流露出的偏爱感到失落。方依然抱怨说:“在爸妈的观念里,年纪小的,犯了错就应该被原谅。”即使当着众人的面,爸爸还是毫不留情地说她一句:“弟弟小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
每当碰到三姑六婆对大女儿说:“你妈妈现在有小妹妹,不喜欢你了。”39岁的二胎妈妈于女士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怼回去,然后对女儿说:“妈妈当然会喜欢你,我也会喜欢妹妹,你们都是我最亲的宝贝。”在平常的生活中,于女士也尽量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时间和爱。每个周末,她依然会带大女儿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只不过手上多了个妹妹。而当两个小孩有争执的时候,她也总是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小孩子嘛,往往前一秒还吵到不可开交,下一秒又和好如初了。”
“在三口之家中,家庭成员之间只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而多添一个孩子,即有四个家庭成员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数量一下子增加到了六种,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一、父子关系二、母子关系一、母子关系二以及兄弟姐妹关系。因此,多生一个孩子,其家庭关系网将会变得复杂,也更为多样化。”风笑天建议,在家庭中,当父母决定再生育一个弟弟妹妹时,父母有责任教给大孩有关“哥哥姐姐”角色的各种规范和行为方式,使他在与弟弟妹妹的互动中,逐渐学会谦让、学会承担、学会爱护、也学会帮助,当然,父母也要教给第二个孩子关于“弟弟妹妹”角色的各种规范和行为方式,对于大孩来说,要学会面对一种被分散了的或者被稀释了的亲子关系,学会理解和接受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方面的某些‘不公平’,学会适应被父母暂时的忽视。风笑天特别强调,“不要以为这些方面对老大的影响是消极的,从社会化角度来看,正是第二个孩子的出现,让第一个孩子学习到了许多只有一个孩子条件下学不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方式,实际上为他更加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积极环境。”
“没有天生就会抗拒弟妹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如果提到二胎弟妹时,孩子的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会抢夺我的财产’,那家长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作家祁智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二宝驾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宝家庭的生活百态。写作过程中,祁智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采访了四百多个有二宝的家庭。祁智发现,这些二胎家庭有过慌张、忙乱、纠结,大宝也曾有过疑惑、惊诧、茫然,但经过磨合和调整,大宝们无一不是好奇、期待、祝福,并且以最大的热情和最深的爱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祁智看来,迎接二宝对于老大来说,是一次极佳的生命教育和亲情教育,养育二孩中让大孩一起参与进来,体验新生命的喜悦,学习表达手足之情的爱,这比什么形式的亲情教育都来得真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殷飞表示,一些独生子女认为兄弟姐妹会划分父母100%的爱,实际上逻辑本身是不对的。“现在一些成人也把儿童不成熟的逻辑,当成一个合理逻辑。还有一些家庭不止是父母,爷爷奶奶也会给孩子无形中灌输一些本没有逻辑的观点,造成了孩子的混乱。父母应当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永远是100%的。”对于一些大孩子认为,兄弟姐妹会分掉本应独属于自己的父母的财富,殷飞认为,这显示了家庭教育中价值观的错乱。“父母的财富跟子女没有必然关系,这无论从法律还是常识都是站得住脚的。在此类问题上,要引导家长以人格平等来教育孩子,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树立家长权威。父母不要让孩子用情感要挟,家庭教育也要回归到法律和常识中。”
今年9月,孟芳芳家的二宝就要出生了。从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家里每位成员的角色都在转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女儿开始期待弟弟妹妹的来临,并为二宝起好了小名——卡卡,“如果是弟弟,我希望他像足球明星卡卡一样帅气,如果女生嘛,这个名字也挺酷的。”对于自己生二胎这个决定,孟芳芳从没觉得后悔,在她看来,生二胎不是因为有时间,有金钱,也不是因为一定要生个男孩或女孩,只是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给孩子留下一个相互扶持、相伴一生的亲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姚依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