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江清水绿“豚”自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全力推进,多年不见的江豚又开始在长江活跃。目前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仅约1000头, 正处于最关键的“保种”阶段。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提案。
目前, 我国已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8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其中,江苏在南京、镇江有两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为延缓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衰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通过多地调研,周健民发现仍存在功能区划分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都建于开放的水体之中,现有的豚类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基本都按照陆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划定,采用的是“三区”模式,即由中心到外端依次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然而,这样的功能区划并不符合长江江豚的分布规律,不能完全满足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很多涉水工程即使施工区域不在保护区范围内, 但工程改变了自然岸带和河道形态,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也间接影响到江豚的食物链和迁徙通道。
此外,目前长江航线成为导致江豚死亡的一大因素。“目前每天有近60艘左右的千吨级散货船高速航行在离岸400米内的水域,而这片水域恰恰正是江豚每天觅食生活的主要水域,导致因航运螺旋桨擦伤致死的江豚不在少数。”周健民说。长江航运发达,航运船只穿梭不息,严重影响了江豚听力,使江豚回声定位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迷失方向,极易被航运船只螺旋桨击毙,尤其是幼豚的回声定位系统没有发育完全,一旦与母豚失去联系,生命便危在旦夕。
随着《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江豚自然保护区也随之升级,江豚也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一级,加强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周健民建议由国家统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现有长江江豚类自然保护区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只设核心区和实验区,即将以前的核心区、缓冲区划为核心区。“长江自然岸线的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保护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重点保护长江边滩、洲滩环境。要将江豚保护区连续起来,南北两岸分设核心保护区, 中间以一般控制区相连接,最大限度保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细化保护区管控措施。周健民建议,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各地农业、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长江公安等部门要联合设管理机构,联合执法。在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人为干扰,在保护区边界要设立醒目的航标、禁航、限航和禁鸣标志,规范船只的航向、航线和航行密度。在江豚活动频繁的水域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并要求沿航道低速(如不超过10km/h)有序通行,禁止鸣笛、排放污水。
水生生物保护区起步较晚,存在较多知识空缺,开放的水体环境给保护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他建议深入开展江豚自然保护区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江豚自然保护区督查力度,对流域长度、重点江段、江心洲开发,船舶锚地、水上加油站、港口码头、排污口等进行督查。对江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是否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航道等是否避让江豚自然保护区等问题逐一过堂。“提高保护和管理效果,关键还要压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强化各类要素支持,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强大合力。”周健民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