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选好“火车头”,也要锻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动车组”,发出一种声音、形成一致步调、向着一个目标,把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转化为持续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竭动力。”
交汇点讯 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的村民赵女士,最近谈到自己的村子就美滋滋的。作为南京有名的栀子花村,响堂村这几年开始做文旅开发。栀咖啡开起来、野营的帐篷搭起来,村民的房子也开始整修,不仅村子越来越美,村民也越来越有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对于乡村振兴,她也有话要说。“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为此她给我们的#拍客问两会#投稿,希望代表委员能够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扎根农村,做好“领头雁”。
#拍客问两会#乡村振兴呼吁更多“领头雁”
连麦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西南片区第一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兼) 鲁曼
这位村民的提问也是我一直关心的话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既要选好“火车头”,也要锻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动车组”,发出一种声音、形成一致步调、向着一个目标,将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及其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好,把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转化为持续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竭动力。
在全国两会前,我通过对盐城市部分县(市、区)走访调研,与市县组工干部、镇街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普通群众等座谈交流和个别访谈,以及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分析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找准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锻造过硬村干部队伍“动车组”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提案摘要:
调研发现,村干部队伍目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来源渠道仍然不宽,农村青年人才短缺,也导致年轻后备干部力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有时难免疲于应付;能力本领需要增强,助力乡村振兴、带民致富的路子不宽;薪酬待遇有待提升,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监督管理需要强化,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之后,村干部和群众不敢不愿真监督。
为此提出对策建议:
1、拓宽来源渠道,选优配强村班子
“不拘一格”选人才。从本地发现优秀人才、跟踪培养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人才、让能人 “回归”、让有资金、有项目、有威信、组织能力强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回乡投资;“力量下沉”派人才。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赴村担任党组织书记,鼓励有志服务乡村振兴的留村任职,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着眼长远”备人才。组织部联合教育部门开设“村务管理”专业,定制培养“专业村干”,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强化教育培训,组合用力增本领
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新媒体等手段,联合大中专院校对村干部开展学历教育,提升村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突出实践特色,更多通过赴外考察、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干部下访活动,推动干部向基层一线、艰苦岗位流动。
3、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运行提效能
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群众监督联系点,定期与群众沟通信息、交流情况。规范村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民意测评工作机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4、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基础促担当
放大“党建+金融”效应。推动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镇村两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村级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5、强化激励保障,点燃热情添动力
提高薪酬待遇,增强保障力度,畅通晋升渠道。让村干部越来越有奔头、有甜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