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这段时间,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300名村民为香包生产销售犯了愁。“都是疫情给闹的!封村以后,集中生产香包的作坊暂时关闭,个人收入减少了一半。”村民夏桂美告诉记者,别小瞧这一个小小的香包,它承载着全村致富的新希望。
绘画、裁布、刺绣图案、下板型、填充草药、缝制、装饰……在夏桂美手里,经过十几道繁琐工序后,一个精美的“真棒”香包“新鲜出炉”。“单从手艺熟练度上说,一个香包我最快20分钟就能做好,一天做20多个,算下来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不成问题。”
2016年10月,夏桂美辞掉保洁员的工作,搭上了村里的“香包致富车”,年收入从9600元到36000元是她衡量生活质量提升最直观的感受。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徐州市区东北郊25公里,潘安湖边。从地理位置看,曾经的马庄人,采煤似乎是解决温饱的唯一路径。然而,这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痛定思痛之后,整个贾汪区掀起了转型致富路的热潮。“2011年后,我们开始探索走文化立村、旅游惠民的转型之路,依托香包民俗文化发展文化旅游。”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说,香包产业成为马庄村的支柱产业,香包收入贡献着70%的村集体收入。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后,“马庄香包”更是成功“出圈”,实现跨越式发展,年销售收入最高超过1000万元。
“小香包”绣出强村富民的“致富路”,马庄村也一跃成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但是“马庄香包”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线下实体销售,其中游客的购买占比过半。近两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到村里参观学习、旅游观光的人数锐减。寻找香包的销售出路,迫使马庄必须跳出“舒适圈”。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从营销思路出发,我们找过专门的设计公司,进行香包设计;拓展业务范围,我们也为省外企业代加工手工制品,均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都无法对冲疫情带来的冲击。”毛飞坦言。
去年11月,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选派的第一书记石康到任,在经过广泛调研并与村“两委”成员研究商议后,决定拓展香包线上销售,把直播带货作为突破口。3月16日,在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打造的“非遗传承,宝藏江苏”专场直播中,“马庄香包”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登场,在约25分钟的直播时间内,售出香包1200多件,销售收入43000多元,实际效果超过预期。
“做直播带货,合适的直播平台和专业的直播人才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也正是乡村普遍缺少的。”石康说,面对当前疫情,马庄香包销售计划分两步走:在外部资源赋能下,继续做好直播带货,拓展香包线上销售;在后续的直播带货中培养自己的直播人才,为独立直播打好基础。
疫情多点散发下,处于“半封闭”状态下的乡村,如何振兴?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必答题。从江苏实际看,刚刚迈入小康步列的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在五年过渡期内“稳增长”政策的共振中,也亟待更多乡村自发探索振兴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