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而自7月底开始,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四川是遭受较大旱情影响的省份之一,原本处于夏季汛期的长江流域变得高温少雨,不少支流和湖泊都已经露出河床。
此时,之前一直甚嚣尘上的“久旱必大震”说法再次卷土重来,引起社会热议。泸定县6.8级地震与之前的旱情有无直接联系?“旱震关系”到底是否具备科学性?记者联系到了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杨云,对“旱震关系”展开科学探讨。
视觉中国供图
“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1965年,时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耿庆国公开了这个惊人的发现,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旱震关系”的人。耿庆国的发现也成为社会论证“旱震关系”的“权威来源”。
“破坏性地震后,人们往往把很多自然现象当作是‘地震前兆’,比如高温干旱,但忽略了很多高温干旱后并没有发生大地震。”杨云说,干旱和地震之间概率统计的科学性论证还不够,不足以形成严谨的关联证据闭环,“现在的研究结果和科学认识,还未发现地震和干旱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的相关证据”。
“干旱和地震的发生都有一定自然概率,简单将大地震和干旱之间进行统计的科学性不足。”干旱和地震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探索大地震的发生需要详细研究具备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包括区域的地震地质构造、所属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以及震区范围内种类繁多的前兆异常分析判断等等,仅仅用一个“大旱”作为地震衡量评价指标显然是不科学的。
杨云认为,要想通过统计学研究出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必须建构科学的指标体系,并采取多样化手段综合分析。“第一,要从统计的角度研究干旱和地震的关系,首先说清楚到底到什么程度的“旱”才会造成“震”,也就是说要明确“大旱”和“大震”的界定标准。第二,目前大旱对大地震的影响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
“大旱后有大震缺乏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干旱和大地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网络上的众说纷纭,杨云也提醒大家要正确看待。“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请大家理性看待干旱等自然现象,不信谣,不传谣。面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地震,科学防震避险最重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见习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