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展示淮安“象征意义”
2023/01/03 16:50  新华报业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刚刚结束的省委全会吹响了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冲锋号。淮安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家乡,每个阶段的发展大家都很关注。淮安如何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抓住机遇,实现跨越赶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淮安贡献?近日,在风光迤逦的古运河畔,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接受了记者采访。请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淮安篇”。

  三方面紧密结合谋划现代化战略布局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请陈书记结合淮安实际,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体会。

  陈之常:你提到这次采访的主题是拼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图景,我理解这个“拼”字,一层意思是“拼图”,江苏13个板块要共同拼出现代化新图景,淮安是这个“拼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需要我们的担当和作为;另一层意思是“拼搏”,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拼搏出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收获累累硕果。

  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淮安精彩篇章的理解,首先是要把握好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第二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要求,在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三对淮安来讲,是要始终牢记和践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淮安代表提出的“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殷嘱托;必须把这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发展实际,深入思考谋划淮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和新的实践。

  跳出苏北跳到全国追求跨越赶超

  记者:我们注意到2021年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就开始谋划“153”发展战略,其中5就是五个现代化布局。谈谈您提出五个现代化布局的主要考虑。

  陈之常:“153”发展战略,是推进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淮安篇章的总蓝图和总抓手。“1”是围绕“一个奋斗目标”,即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其中,提出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就是要跳出淮安、跳出苏北,在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来谋划淮安发展,提升格局、拓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和动能。“一个奋斗目标”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场景,立足城市荣耀记忆确立的淮安现代化建设引领目标和核心任务。

  “5”是探索“五个现代化布局”,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现代化空间格局、打造现代化生态样板、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开创现代化美好生活。把现代化经济体系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身处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经济强省,淮安要形成较强的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开放竞争力,更好提高经济总量、提升产业质量,进而在全省大局中作出应有贡献。“五个现代化布局”是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立足新的特征要求确立的淮安现代化建设工作布局和实践内涵。

  “3”是实现“三个跨越赶超”。省委提出苏北要跨越赶超,淮安从三个维度来分析研判和落实省委要求:第一个维度是在省域内实现速度与质量跨越赶超,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考虑这是淮安发展最大的短板。第二个维度是在长三角中实现特色与功能跨越赶超,在长三角几十座城市里,淮安要放大自身资源禀赋,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对淮安来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三个维度是在全国发展中实现实力与排名跨越赶超,希望到“十四五”末,淮安能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里进入前50名。

  补短强特培树地方特色竞争优势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淮安这几年取得哪些成效?

  陈之常:淮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应该说取得了可喜进步。

  综合实力加速提升。从经济总量上看,淮安GDP是10年前的2.35倍,由2012年的全国第80名上升到2021年的第59名;2021年GDP增长10%、增速全省第二,2022年前三季度GDP增长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从对外影响上看,淮安被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国家级综保区、国家级高新区,收获全国文明城市、世界美食之都等一批金字招牌。

  重特大项目突破成势。2021年我们提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重特大项目攻坚实现由“整体起势”向“突破成势”转变,2022年新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百亿级7个,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二,全市产业项目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高峰期。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前三季度增长6.1%、全省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比好于全省全国。重点打造了“学在淮安”“健康淮安”“赛事淮安”等品牌,民生“七有”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明显改善,PM2.5浓度实现了“五连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

  社会大局稳定向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多年“双下降”,信访突出矛盾化解质效、公众安全感都位居全省前列,获批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更重要的是,全市上下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大家对重现这座城市的历史繁华、实现中心城市的复兴梦想,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记者: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上,淮安今后在哪些方向再努力?

  陈之常:淮安将深入推进“153”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践行新发展理念、体现跨越赶超要求、彰显淮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来说,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进一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尤其是以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上海、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合作,在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中把握好发展机会。

  二是把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持续落实下去。聚焦“333”主导产业,保持强攻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突破,真正让产业筋骨壮起来、把“四梁八柱”立起来。深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01%营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

  三是培树具有淮安特色的竞争优势。对淮安来讲,一要把文化的资源禀赋彰显出来,二要把生态的鲜亮底色显露出来。文化上有一个总抓手,就是大运河百里画廊,把“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串联起来。生态上,把绿、水、文的文章做好,这是“水城淮安”的应有之义。

  我们坚信,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拼搏下,一定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周总理家乡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让“运河之都”“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繁华盛景在淮安大地鲜活重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尤健 李军 蔡志明 张莎沙 通讯员 孙清阳 葛高华 张天鄂 张耀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