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月31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集萃研究员李现涛一大早就来到了所里,为新年开工按下启动键。顺利的话,李现涛和团队主持的高性能非晶雾化磁粉生产线设计和建设,今年就能实现生产。
13个设区市,72家研究所,涵盖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等领域细分产业……如今的江苏产研院已经织起了一张引领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大网。在这张大网下,是万名科研人员的铺路筑桥、协同攻关。“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人才。江苏产研院各研究所建设作为江苏产研院建设的‘命脉’,在已经打下坚实技术的基础上,最要紧的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苏产研院自成立以来,便着力构建产业创新人才生态体系“金字塔”。江苏产研院人力资源发展部副主任刘莉介绍,这座产业创新人才生态“金字塔”包括天才科学家、项目经理、集萃研究员/集萃博士、集萃研究生四个梯度。其中,引进和培养扎根研究所的高水平研发和管理骨干人才的集萃研究员以及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萃博士是打造人才生态的重要举措,发挥了人才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2017年,江苏产研院启动“集萃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组织遴选高端科技人才。在申报时,人才研究方向不仅需与江苏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贴合,涵盖新材料、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领域,也要涉及研究所特色化的研究方向;在选拔时,则破除唯学历、资历、论文、职称的思维定式,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此外,每位入选的集萃研究员都会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与研究员本人生活、研发工作相关的费用支出,其中用于个人生活补助的部分不低于50%。
经过五年多实践,江苏产研院已累计面向全球组织遴选189名集萃研究员和233名集萃博士,并动员体系内120余家研究所与合作企业,联合50余所长三角高校,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总数超过5400人次。如今,在江苏产研院搭建的人才“金字塔”体系中,“集萃研究员计划”已成为中流砥柱,持续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扎根专业研究所的高水平研发及管理骨干人才加盟,专业研究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萃创新人才生态体系基本构筑成型。
“集萃研究员项目的成功申报,吸引了不少研发和产业化人才加入核心团队,壮大了产研院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人才队伍。”李现涛2021年入选“集萃研究员计划”后,面对国内高性能非晶雾化粉末主要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不断发起技术突破战,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替代进口,推动我国非晶软磁材料向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去年9月,其团队参与编制的国际标准IEC 63299:2022《金属磁粉心分类》发布,这对完善金属磁粉心国际标准体系、促进金属磁粉心技术进步、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作用明显,促进我国在磁性材料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才引才,据悉,平均每位集萃研究员吸引约5位人才加盟省产研院科研队伍。孟瑾于2020年加入江苏产研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简称“数字所”),并获得了“集萃研究员计划”的支持。“当时公司仅有两名职能人员,难以实现管理高效运作。”孟瑾说,获得经费支持后,他通过组建4个职能部门和15人专业团队,建立标准业务流程,并顺利成为中国航发等龙头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如今,数字所面向国家两机、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聚焦加工测量一体化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实现销售额近4000万元。
“有时候‘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真金白银’的支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让我们轻装上阵,能干事、干成事。”在与部分集萃研究员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每位入选的集萃研究员可获得120万元经费支持,每位入选的“集萃青年研究员”将获得60万元经费支持,经费均按1:1:1比例分3年拨付。
如何做到人才与研究所的双向奔赴?据悉,从今年开始,面向集萃研究员的生活补贴比例从原来的30%提升到50%,通过政策导向将补贴直接用于研究员自身。
“集萃研究员的队伍就像一个蓄水池,我们会结合研究员自身发展需要,将其输送到最适合他们的位置。”刘庆谈到,产业化导向是人才引进的方向。集萃研究员在研究所成长壮大,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应用和产品市场化推广,成为一批能在研究所深耕的研发及管理骨干。
未来,集萃研究员将像滚雪球一样,队伍越来越壮大。据悉,今后集萃研究员将在研究所培养的基础上,享受江苏产研院提供的叠加福利支持,例如江苏产研院优先推荐研究员作为集萃导师、参与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搭建研究员合作、技术推广、科技服务等工作平台,服务研究员的成长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宣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