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蘇从哪里来|大汶口和良渚文化在此“融汇”,考古学者深入研讨5000年前花厅文化
2023/04/16 21:32  交汇点  

  交汇点讯 4月15日至16日,首届花厅论坛·花厅遗址与饮食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徐州新沂市马陵山景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花厅遗址考古、江苏地域文明探源、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演变等课题展开深入研讨。

  花厅遗址位于新沂市马陵山西麓,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重要聚落遗址,距今5000余年,同时兼有北方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和南方太湖地区良渚文化两种文化因素,为认识中国史前时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证,对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花厅遗址中明确的人殉现象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殉实证,对于研究和判断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殷商文化的溯源要到花厅文化中寻找”。

  花厅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占地面积约有70万平方米,主要由墓葬分布区和遗址居住区组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花厅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前4次发掘面积3200平方米,发现墓葬85座,出土陶器1058件、石器134件、玉器1091件、骨器123件。出版有专著《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

  2006年5月,花厅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厅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狗骨架和精美陶、玉器,展现了5000多年前徐淮地区花厅先民的经济生活、饮食文化和工艺水平,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后,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建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分别作了《花厅遗址与徐淮地区文明探源》《考古说煎饼》《花厅遗址的学术价值》《花厅——南北文化交融的中枢》《由花厅遗址引发的三点思考》主旨发言。

  来自山东大学的栾丰实教授长期从事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他指出,花厅遗址是我国发现最早、发掘得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也是发现玉器最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1987年,花厅遗址北区发现了一批等级高的墓葬,墓地面积大,随葬品多,其中的M60殉人多达五个,这说明花厅先民的社会已经产生明显分层,甚至可能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在他看来,当时的花厅已产生了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从部落进化到国家,他进而将花厅部落比喻为“花厅古国”。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建秋分析了花厅遗址出土文物中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因素。他举例说,花厅出土陶器以大汶口文化风格为主,但发现的一些玉器,如玉琮、玉璜、玉冠状佩、玉锥形器等则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器物。一些出土文物上则兼具大汶口与良渚两种文化因素。以一件陶豆为例,下半部为大汶口风格,中部和上部是良渚文化风格,这可称为花厅墓地的“折衷陶器”。

  黄建秋认为,在5000多年前,花厅距离大海比较近,又地处南北通道的枢纽,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良,大汶口人和良渚人可能同时在这片生活共存,产生了文化涵化现象。花厅很大程度上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熔炉,是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区域交界的“边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浓厚的南北文化交流的色彩,也产生了大汶口文化中重要的“花厅文化类型”。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花厅遗址再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与会学者认为,目前揭示出来的花厅先民生活状况和丧葬习俗,只是花厅文化的冰山一角。在新沂市马陵山南至花厅村、北至徐庄北、东至北沟圈子、西至吴山头的花厅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地下,还尘封着5000多年前花厅先民的大量秘密,这个“花厅古国”可能有城,有壕,有和墓葬等级相匹配的大型建筑。

  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指出,花厅聚落的规模、布局、墓地分区等问题,需要通过更多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才能搞清楚。在他看来,兼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素的花厅遗址,是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板块融合的生动例证,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江苏地域文明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贺云翱认为,应通过考古工作,弄清花厅遗址地下埋藏的情况,做好规划引领,建设好花厅考古遗址公园,将其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讲好江苏地域文明起源中南北文化融合的生动故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沂的花厅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积极推进中,其建设目标为大汶口时期文化地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载体、苏北地区文旅高地、新沂历史文化教育社区样本。功能定位以遗址保护为核心,教育展示为媒介,文化旅游为主旋律,乡村振兴为保障,建设集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学、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文化公园。

  在首届花厅论坛·花厅遗址与饮食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学术研讨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考古机构、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还以《花厅考古遗址公园的设想》《从花厅考古看考古发掘计划的长效性》《张光直先生和〈中国文化中的食物〉》《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酒器》《花厅与蒋庄——陶器所见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南北交汇》《苏北地区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定位》《一水分南北:从考古与文献材料谈淮河的早期边界性》《民以食为天——饮食从古代到现在的演变》《餐饮业的发展我的一点认知与感悟》《透骨见人:生物考古视野下的中国古人饮食》《考古稳定同位素在先民食谱研究中的应用》《历史长轴中的良渚文化水稻产量》《考古遗址中食用犬类遗存的判断方法》《先秦时期陶箅初探》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