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发于2023年8月25日《新华日报》,点击查看
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覆盖泥路沙道,一幢幢舒适的安居房替代红柳芭子房,一座座现代化学校让农牧民的孩子坐进明亮教室……行走天山南北,一幅幅发展蓬勃向上、生态保护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民族亲如一家的美好画面不断映入眼帘,祖国西北边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令人惊叹。
这些造福边疆同胞的功绩背后,隐含着无数援疆干部人才的付出与奉献,其中就有来自苏州的身影。根据中央部署,苏州从2011年起开展援疆工作,一批又一批援派干部人才“西出阳关”,带着使命、带着嘱托,奔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霍尔果斯市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基层治理完善等方面提供援助支撑。他们从苏州“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拼搏、唯实唯干、融通创新,以一域之光,为援疆工作全局添彩,在天山南北唱响饱含豪情的嘹亮吴歌。
倾力:把富民产业“扶”起来
阿图什市素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誉,当地出产的无花果,含糖量在14.6%—16.7%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9.3%,能与荔枝相媲美,并且因外形酷似包子,本地人形象地称其为“糖包子”。
距离阿图什市中心约1公里的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拥有1100多亩无花果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果树树龄在450年以上的近百棵、百年以上的700多棵。虽然盛产美味的“糖包子”,但阿孜汗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却都戴着“贫困帽”。松他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朱志栋道出了其中缘由:“无花果大量上市时,一个只能卖几毛钱,而且成熟的果实保质期很短,从树上摘下来超过4个小时,口感就会变差。村民纯粹靠路边摆摊卖无花果很难致富,不少人宁愿去市区打工,或者到沿海地区做生意来谋生。”
该如何利用好独特的无花果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强村富民的“新引擎”?了解到阿孜汗村的窘境后,对口支援阿图什市的昆山援疆工作组动起了脑筋。2020年,阿孜汗村乡村振兴工程启动,昆山援疆干部引入“驻村设计师”工作模式,从乌鲁木齐请来专业规划设计团队进行总体规划,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年时间,当地不仅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还建起了无花果民俗风情街、无花果文化广场、馕文化巷等文化地标,成为克州唯一的4A级人文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去年接待游客数达20万人次。
眼看村子人气猛增,阿孜汗村村民也“各显神通”,开发出无花果烤肉、无花果大盘鸡、无花果烤包子、无花果刨冰等各类特色美食,果园农家乐和民族风情特色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夜晚凉风习习,无花果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木栈道旁,买买提江·依明的烤肉店生意火爆,一份接一份的羊肉串、无花果、酸奶刨冰被端到游客面前。买买提江·依明感慨地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不用再外出打工,亚克西!”
在“有风景的地方”嵌入“新经济”,把“好风光”变成“金饭碗”,这是苏州援疆干部一以贯之的富民思路。夜幕降临,随着动感音乐的响起,巩留县蝶湖景区被璀璨灯光照亮,沉浸式夜游水景灯光秀《蝶舞天山》正在此上演。今年,对口支援巩留县的张家港援疆工作组投资打造了“蝶湖夜经济建设项目”,通过美化、亮化蝶湖景区,开发景区夜游市场,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在社交平台上,这里已经是‘网红打卡点’之一了,人气很旺。”在蝶湖夜市摆摊卖烧烤的姬惠建高兴地说,得益于此,摊位生意特别好,一晚的营业额有时能突破6000元。
苏州援疆干部还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把富民产业“扶”起来。在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苏州援疆工作组引入江苏专业社会力量,建立苏州援疆农产品标准化共建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农林产业种植、采摘、分拣、包装、营销等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化、市场化建设,打造出了苏州援疆农产品品牌“苏伊优果”。去年,基地以消费帮扶的形式,完成农产品销售230万元,助力受援地农民持续增收。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苏州援疆干部人才用实干和巧思,接续帮助对口支援地区打造、升级富民产业,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盼头,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倾情:滋养共有的精神家园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苏州援疆干部人才坚持推进文化润疆,以一系列务实举措,丰富对口支援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新风尚,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刷脸”入场、“刷脸”借书、“刷脸”还书……这个暑假,即将上初中的回族少年王硕在巩留县蝶湖公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石榴籽书屋”频频“刷脸”,书屋开张以来,他陆陆续续在这里读完了10本书。“石榴籽”造型的书屋里,几十排书柜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种图书,不仅设置有休闲阅读区、沙龙活动区、儿童阅读区、免费听书区、爱心服务区等功能区,还配备听书机、电子借阅机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花一分钱,就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看书,太幸福了。”王硕说。
得益于张家港援疆工作组的持续推动,如今,巩留全县已建成102座“石榴籽书屋”,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图书馆建到“家门口”、24小时不打烊,并且每座书屋都纳入了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群众借书、还书不受地域限制,让“随时随地”“想读就读”成为可能。前不久,东买里镇克孜勒布拉克村的养殖户夏瑞东通过村里的“石榴籽书屋”找到了关于科学养殖的书籍,治好了牛拉肚子的毛病,他颇为感激地说,“去书屋学习专业养殖知识,能少走很多弯路,书屋是帮助我们致富的‘黄金屋’!”
推进文化润疆,苏州援疆干部人才不仅在造场馆、建阵地上下功夫,更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加强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让各类优秀文化在对口支援地区深深“扎根”。在阿图什市,昆山援疆教师们在各校开设了10个援疆示范班,深入打造“雪莲文化”“石榴英才”“红色文化”等特色校园文化。该市的昆山育才学校还与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等合作共建,建成昆曲艺术展示馆,开展“昆曲进校园”社团活动,让昆曲艺术在帕米尔高原落地开花,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该校学生古丽妮尕尔以前从未接触过曲艺,自从参加学校组织的昆曲体验课程后,在画脸谱、做发簪、练身段、学唱腔的过程中,深深爱上了这门古老而瑰丽的艺术,“每当我唱昆曲时,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能够切身体会到它的温婉、清丽。”
文化产业是文化润疆的重要支撑,苏州援疆干部人才积极用好苏州资源、苏州经验,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在霍尔果斯,苏州援疆工作组主动对接各类文旅资源,多渠道搭建苏霍两地文化交流平台,连续两年在苏州举办新疆霍尔果斯旅游推介会,与苏州15家文旅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寻访红色记忆·行走美丽边疆”苏州人游霍尔果斯主题活动,3年累计引客超1万人次;协调苏州市文旅单位开发设计三个系列30余种霍尔果斯特色文创产品;组织霍尔果斯文旅单位参加苏州国际旅展、苏州创博会等各类活动,增进两地往来共融,为霍尔果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苏州援疆干部人才牢记文化润疆使命,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和“滋养度”,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听得到”“参与得了”,助力构建起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文明共同体”。
倾智:留一支“撤不走的援建队”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清楚我家的羊娃子了,回家一定好好数一数……”不久前,巩留县人民医院眼科病房里,患有白内障的74岁老人德·布鲁尕拆掉了蒙在眼睛上的纱布,重见光明的她难掩激动心情,紧紧握着主治医生浦利军的手连连道谢。浦利军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作为柔性援疆人才,他来到巩留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1个月的对口帮扶,帮助当地一大批群众治好了眼疾。
1个月时间,可以为这里做些什么?在浦利军看来,此行不光要治病救人,更要“倾囊相授”。平时,除了参与临床一线工作,他还积极指导当地青年医生,详细示范讲解手术操作要点,比如器械握持方法、支点、角度、眼内动作规范等,“把技术传授给巩留本地的医生,这样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苏州援疆干部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帮扶的同时,也要把专业技术、把发展理念、把经验模式留下来,增强对口支援地区自我“造血”能力。
最近,一家来自江苏的企业打算在霍尔果斯投资兴办国际贸易公司,投资者带着材料走进霍尔果斯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登记注册的所有手续。“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霍尔果斯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涂雪珂介绍,过去当地由于缺乏集成式政府服务模式,投资者开办企业需要跑多个部门,不熟悉流程的情况下,耗时十数日也有可能。
转变发生在2014年,苏州市援疆干部将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引入霍尔果斯,投资8000万元建设霍尔果斯市政务服务中心,逐步把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集装”起来,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目前,该中心已入驻33个职能部门及市政公用服务单位853项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综合窗口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最多送一次”等便捷服务模式落地见效,今年还获评成为自治区首批“政务服务标杆大厅”。
苏州援疆干部人才亦深知,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口支援地区能否承接住、巩固好帮扶成果,关键要看本土人才的“厚度”。而加强培养本土人才,高等教育资源不可或缺。
昆山援疆工作组曾对阿图什市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阿图什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及乡镇人才紧缺,特别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畜禽生产技术、会计实务等专业人才尤为紧缺,为当地现代产业培养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在昆山援疆工作组的多方协调推动下,去年7月,经过两年多建设的阿图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揭牌启用,学校由专业设计团队总体设计,投入援疆资金近8000万元,总占地面积116亩,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是当地第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填补了阿图什市中等职业教育空白。
“苏州的‘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已经在新疆落地生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长期促进当地发展的‘造血干细胞’,是‘撤不走的援建队伍’。”苏州援疆工作组组长孙晓江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