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自1984年启动建设以来,遍布全国的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创新版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期,多所高校宣布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西中医药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新增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政策齐发,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近几年,多项政策齐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迎来重大变化。
2021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系进行重组;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
如今,“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已被明确写入2022年1月起施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从“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到“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看出,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接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目前共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40多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140多个。
多校入列,高校积极布局
在总量控制的背景下,为抢占先机,多所高校不断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方向调整、结构升级,以确保跻身新序列。
2022年7月,科技部组织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进会,经过重组、推荐和评议,遴选出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兰州大学12所高校成功入列,彰显了其在“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迭代性技术攻坚攻关上的非凡实力。
随着分批建设深入推进,今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积极布局,越来越多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来的路上。
3月27-30日,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率队来到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东南大学,调研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进展和成效。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内涵大不相同。有研究者认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体系的重组,既可以整合依托单位内部的机构,也可以联合外部科研机构、企业实验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布局,会是在一个领域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实验室,从而做大做强”。
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铁军院士团队凭借在信息超材料领域的新进展斩获大会前沿科学奖,是该领域国内唯一获奖单位。
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正是我国高校通过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以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中,不断探索并实践的特色科研发展道路之一。
推进布局,产学研深度融合
解决受限于学院学科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组中面临的难点,也是在筹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要解决的议题。而高校与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答案之一。
今年5月,作为无锡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举措,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12日在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
该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领衔,成员单位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哈勃生物种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大学作物研究所。
当下,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正处于重大调整期,优化重组带来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如今,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中不仅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多学科实力领先的非“双一流”高校纷纷加入,“诸雄争霸”的时代已经来到。高校依托优势学科,聚焦前沿领域,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必将形成富有活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易臻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