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在飞机电子板上“绣花”是种什么体验?
2023/09/25 13:33  人民日报  

  飞机的“中枢神经”电子板仅有一枚硬币大小,而潘玉华能在这块“硬币”上植入焊接上千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

  今天,经社君带您走近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潘玉华,看一看她如何练得“绣花功夫”。

  摆在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无线电装接工潘玉华面前的,是一块只有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

  别小瞧这块电子板,它是飞机的“中枢神经”,也是导航卫星的“眼睛”。

  潘玉华的绝活叫做“植柱”,即在没有机器辅助、仅凭手感的情况下,往这块“硬币”上植入焊接上千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

  每次落柱,仅有一次机会,无法撤销重来;每根铅柱,垂直精度和焊接平面度的偏差小于50微米;每次发力,植入焊膏的力度极难控制,重则铅柱变形,轻则出现虚焊……总之,任意一根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将导致电子板报废。

  产品焊接完成后,潘玉华使用40倍显微镜分析、确认产品焊接质量。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供图

  这项绝活,需要精确如机器般的技艺,更要有令人惊叹的定力。

  在精密焊接岗位,潘玉华一干就是28年,形成180余项技能创新成果,为多种重点装备核心组件实现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潘玉华接到某型飞机任务,通过技术攻关、工艺优化,使双面对称焊接一次成功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100%,产品的使用性能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她还主导开发出一整套装配生产工装夹具,实现某元器件核心模块的批量自动化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5倍,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一次装配直通率高达98%。

  高超的绝技,启蒙于儿时的蜀绣

  追根溯源,高超的绝技,离不开儿时的热爱。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奶奶学蜀绣,她是家乡有名的绣娘,打小时候起,我就盼望能像她一样掌握针线手艺。”潘玉华说。

  时光流转,如今潘玉华手里的烙铁就是“绣花针”,绣出一件件现代装备精品。

  方寸之间,潘玉华手工植柱1144根,保证每根铅柱的位置偏差小于50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二分之一。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供图

  困难与挫折,也是推动她前行的动力

  一路走来,光有兴趣还不够,她没少经历挫折与困难。

  “1996年,我第一次独立完成功能组件的装配,不小心剪掉一个元器件的引脚,导致这个器件报废。当时师傅就对我说,你知道这有多昂贵吗?更重要的是影响交付周期。我当时听了内心非常自责。”潘玉华回忆。

  为了成为焊接高手,她暗下苦功,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假期就自己练。

  遇到微小器件夹不快、夹不准的难题,潘玉华就用芝麻粒儿来练习夹取动作,直到手法又快又稳,不掉一粒芝麻。

  精密操作需要凝神聚气,她就用玻璃杯装满水,手工投一枚枚硬币,不让一滴水溅出来。

  潘玉华带领徒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不断投放硬币,保证水不溢出,来练习心、手、眼的协调。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供图

  为了提高定力,她还练习用镊子夹起头发丝悬在空中,直到看不见发丝的一丝抖动。

  事成非一日之功。28年如一日,潘玉华始终钻研一件事,一步步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2022年,她获得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

  如今,潘玉华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已带出50多名高技能人才。她致力于将知识和技能传承给年轻人,带动大家扎根一线、精进技艺,不断壮大建设制造强国的技能队伍。

  潘玉华向同事、徒弟实例讲解产品高质量焊接的操作要点。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供图

  “希望从事技能工作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在生产一线锤炼技能技艺,是金子总会发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潘玉华说。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