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仲秋时节,万物争芒。江苏省如东县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上,绵延3000亩的稻浪肆意翻涌,绿油油的水稻抽出金色的穗儿,沉甸甸的随风摇曳,再过半个月即将迎来丰收。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还是荒芜贫瘠的盐碱地,土壤盐分一度达到千分之十五。如今,可以种植一季小麦或油菜、一季水稻或玉米,不再是曾经的“不毛地”。这样的改变,得益于滨海盐碱地降盐提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科研团队在即将收货的稻田里工作
2019年,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沧海桑田”科技服务团队入驻当地。团队针对当地盐碱地土壤障碍特征对症施策改良,摸索并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滨海盐碱地降盐提肥技术,成功让盐碱荒地变高产良田,并累积复制推广到全国10万余亩的盐碱地改良工程中。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存在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分离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和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类盐渍土壤。一直以来,盐碱地治理就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如东县自古便流传着“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的谚语。但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这样的盐碱地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0%,唤醒沉睡的盐碱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土壤学会土壤改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柏彦超教授介绍说,盐碱地改良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很多盐碱地经过降盐提肥改造,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国大概有1.5亿亩盐碱地具备开发潜力。其中,仅江苏沿海地区的盐碱地资源面积就有近千万亩,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且最有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科研团队开发的滨海盐碱地专用改良剂用于土壤改良
如东县地处东部滨海地区,这里的土壤属于典型的滨海盐碱土。表层土壤盐分平均含量高达5‰,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上满地盐蒿,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2019年,扬州大学“沧海桑田”科技团队入驻当地。团队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通过实地观察、土样采集、检测分析等环节,为当地的滨海盐碱地“量身定制”了一套降盐提肥技术体系,并于当年开展了500余亩的改良示范。
“盐碱地的形成是个复杂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和类型盐碱化土壤、不同种植制度的盐碱地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改良方案。”团队成员左文刚博士介绍说,团队根据方凌垦区现有的盐碱地情况,以牛粪、醋渣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创新研制出滨海盐碱地专用改良剂,并建立了涵盖土壤改良、田间管理和科学轮作等环节的降盐提肥技术体系。经过两年熟化,成功将垦区的土壤盐分降低至1.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25g kg-1左右。
“改良后的盐碱地小麦亩产由300余斤提升至500余斤,水稻亩产由600余斤增产到1000余斤。”望着翻滚的稻浪,如东裕隆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沈志荣笑得合不拢嘴,靠着技术革新,亩产平均增收740余元,“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正在被打破。
团队在麦田里收集改良耕地土壤信息
“盐碱地改良的基本原理是水和盐共进退,有分有合,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春返盐、夏淋盐、根系层脱盐。”柏彦超介绍说,项目组从工程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农艺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4方面提出了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10余种技术与模式,打造可参观、可复制、效益明显的应用场景。
如东县耕地的增加和增产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扬州大学“沧海桑田”科技团队紧扣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降盐、抑盐、增碳培肥等难题,构建了以盐碱地快速降盐提肥为核心的原始肥力驱动技术和外源有机物靶向施用技术,构建了基于外源增碳—自主固碳的盐碱地快速增碳培肥和植物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团队累积发表80余篇相关论文,申报了10余项专利技术,编写了盐碱地改良利用专著。相关技术成果已累积复制推广到全国10余万亩的盐碱地改良工程中,累计为相关企业增收7000万余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通讯员 张运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