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市纪委监委通报了一则案例:当地两名干部未经充分研究论证,即在店招更换中采用“大拼音、小汉字”方案。改造后,“科达图文”变成了“KE DA TU WEN”,百姓倍感不便,引发质疑后,当地只得连夜组织更换店招。
因店招更换而引发舆论批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有的地方把店招统一换成“黑底白字”,百姓吐槽“逛街逛出了参观灵堂的感觉”“毛骨悚然”;有的地方按照统一底色、尺寸、字体、字号的要求更改店招,被网友吐槽“丑得整齐划一”。让人纳闷的是,在店招改造上,舆论的热议已经够多了,有关部门在决策拍板时,为什么依然我行我素?决策拍板之前,难道就没有想过可能出现“负效应”?难道就没有一点惧怕之心?
说起决策,这样一个故事经常被提起: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提出新加坡应该建地铁,而决策部门认为建地铁约需10亿新元,太贵,不如建公交合算。十年后,新加坡终于建了一条地铁,造价50亿新元。对此,有人“翻旧账”,认为当时的眼光还是太短了,以致建一条地铁多花了几十亿新元。但新加坡决策层认为,此一时彼一时,不能当“马后炮”,用现在的情况来评判当时的决策,决策就应该谨小慎微、审慎严谨。正因为决策拍板时“有所怕”,新加坡才很少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犯错误;正因为审慎严谨,新加坡和我国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才能29年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年手绘的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如果决策拍板时无所畏惧、草率粗放,“快落子”的结果必然是“常悔棋”,决策“拍脑袋”必然导致建设“翻烧饼”。
有报道称,亚马逊始创者杰夫·贝佐斯每次在开重要会议时,会让人在会场安排一把空椅子,目的是时刻提醒大家:那些不在场的“他”,也是决策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人。这个细节虽小,却足以给人深刻启迪。人们关心的是:当决策者“眼一望,拆到垃圾场;手一挥,建到小山堆”时,有没有一丝担心,想一想这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当决策者大笔一挥,店招立即为之“变色”时,有没有一毫惧怕,想一想可能招致的舆论批评?当决策者手板一拍就决定“上马一个项目,下马一个方案”时,有没有些许害怕,想一想项目烂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意识不到风险往往是最大的风险。显然,决策拍板如果多些“事前怕”“慎落子”,就会少些“事后怕”“常悔棋”。
决策事关公众利益,事关地方发展。决策不仅是一项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决策不仅是一个“香饽饽”,也是一个“烫手山芋”。一项好的决策,造福百姓;一项不好的决策,影响发展。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人们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过程中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以至于贻误战机、错失机遇,当然不对,但拍起板来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也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决策时,要处理好“敢”与“怕”、“快”与“慢”、“大”与“小”等关系,既敢于作为勇于担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又有所敬畏,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尊重专家观点,深思熟虑、审慎拍板;既考虑到在场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也不忘给决策留把“空椅子”,吸收“沉默的大多数”的观点与看法;既发挥领导干部个人的决断力,做到多谋善断,又充分汲取大家的智慧,把集体决策落到实处。在看到决策“红利”与“正效应”的同时,又未料胜时先料败,看到决策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充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可行性论证和合法性审查,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如此,决策失误就会少些再少些。
(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