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鱼米之乡。千百年来,古诗词里的江苏,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还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好风景好生态成就了令人向往的好意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为江苏最珍视的竞争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大历史性地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赋予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使命。对江苏来说,地处长江、淮河流域最下游,属于“一山两水七分田”的典型平原河网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始终是发展之困。“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坚持不懈抓下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就是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全力打好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攻坚战。一场代号“263”的专项行动全面打响,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全力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南京长江段重现江豚戏水、连云港灌河口伪虎鲸群回归;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一举摘得联合国人居奖;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无锡从十多年前遭遇太湖水危机,到如今留住万顷碧波,培育成片湿地,崛起物联网生态产业群;400多公里的江苏长江岸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的绿色生态廊道,奏响了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以生态促发展,江苏率先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办法;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提升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配套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推出“环保贷”……从跟随到引领、从高质量发展走向更高质量发展、从广泛布点到深度融合,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正通过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逐渐走向纵深,以美丽江苏建设的成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江苏正加快成为生动现实。
交汇点记者 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