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载体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自201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来,目前江苏已形成“2家国家级中心、12家省级中心、23家省级培育领域”的体系架构。
9月27日,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省市各地工信部门齐聚苏州,通过现场调研和经验分享,共探“苏字号”创新中心的培育“进位”之路。
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在哪
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已建有两条万吨级中试线。建立不久的“燃烧假人实验室”首次对外开放,这里可模拟各类阻燃纤维实验场景,产品应用在消防员服装、校服等职业装上。“我们面向8大未来产业,建设了12大实验室。”中心负责人梅峰说。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建设评选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初衷。制造业创新中心首要新在“研发方向新”。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产业的最高层次创新载体,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组织、创新资源的整合枢纽、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星展示了一系列数据:江苏14家省市创新中心累计获授权专利1282件,其中发明专利854件,主导和参与制定修订国家、行业等标准95项,形成“晶圆级扇出型封装技术”等一批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和产品。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是加强新型制造技术的联合研发和商业推广,因此,“新”还体现在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2019年6月获工业部批复组建的全国第13家、全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首次采用“公司+联盟”的模式,作为独立法人主体,依托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运营。股东单位汇聚了聚酯纤维产业链、聚酰胺纤维产业链、高性能纤维产业链上的15家领军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现有联盟单位157 家,中心主要为联盟单位提供项目合作、供需对接、技术成果转化等各项服务。
2020年4月,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获批晋升为“国家队”成员。“我们以市场化运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短短三年多已实现50项知识产权成果的转移转让,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中心负责人孙鹏介绍,该中心还服务企业创新创业,为600余家客户提供合同科研与技术服务达1493项,各类检测测试服务8289次。中心同步开展国产装备工艺验证,累计验证及导入国产装备近100台套。
目前,“公司+联盟”或“公司+联盟+基金”,已成为制造业创新中心普遍的新运营模式。全省14家创新中心中半数实现盈利,初步实现“自我造血”。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难”在哪
虽然江苏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起步早,但国家级中心数量还不多。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打造究竟难在哪里?
一个地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打造与当地制造业技术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从整体上看,江苏制造业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产业技术创新依旧处于攻坚克难的攀登途中,压力和挑战并存。
相关调研显示,从建设情况看,有的创新中心重孵化、轻研发,自主创新的成果产出不足、对产行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大多数省级中心的股东单位以省内企业、甚至是同市企业为主,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知名骨干企业,部分以高校牵头的创新中心与企业协同合作不够,行业开放度、认可度有待提升;部分中心主要依赖股东单位的出资和支持,市场化进程较慢;此外,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存在缺口。
很多地方正在有的放矢地不断探路。“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解难题。”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常纲举了个以改组中心焕发科研机构活力的例子: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全球首家以石墨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改制前靠市财政拨款支持发展,而石墨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其运行模式急需创新。
2016年常州市果断出手,指导烯元公司根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对石墨烯研究院进行改组,并降低国有资本比例,引入企业股东,于2018年成功获批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自此从纯科研单位转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基础研究+行业共性研究+企业产品应用研究”的完整技术创新能力,为石墨烯行业提供技术配套和外包服务。
在无锡,已有三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无锡市工信局副局长左保春看来,这还是当地谨慎选建的结果。“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既没有普遍撒网,也没有‘定调子’‘下指标’,既鼓励申报,也在能不能建、谁牵头来建、用什么样方式建等问题上,通过把好第一道关口,有效杜绝了创新中心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左保春说,目前,位于该市的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和省物联网创新中心均已通过能力建设阶段的验收,但还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还要在支持方式、配套手段和实现途径上进行深入研究、持续破题”。
培育更多创新中心“路”在哪
争创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被列入今年省政府百项重点工作。如何培育、建设更多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
省级中心是最重要的晋级“储备力量”。“中心成立已三年多,目前正在申报,全力向国家级迈进。”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李卫星表示,力求“升级”未来要做好“三件事”——加大投入,面向‘卡脖子’难题,计划增加1万至2万平方米研发场地,用于智能化膜制备研发平台、膜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高装填密度无机膜等四条中试线建设;优化架构,合理减持牵头单位和运营管理团队所占股份,吸纳更多头部企业力量;加速整合,拟集聚联盟单位突破300家,推动膜材料行业整体研究及工程化技术水平的提升。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江苏将按照“成熟一家、建设一家”原则,加强年度考核和定期评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淘汰末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跨地区、跨行业的创新载体,辐射领域围绕的是产业而非一地一域。“要深化‘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推进会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范书建再次强调,“协作”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
“我们希望,‘十四五’期间省级培育领域能够16个产业集群全覆盖,50条重点产业链覆盖八成。”张星表示,为实现目标江苏将不断强化省市协同管理模式,各地结合产业优势,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开展筹建,鼓励本地企业参与,不拘泥于是否“为我所有”,更多考量是否能够“为我所用”。并通过探索更合理的资金支持方式,因地制宜制定人才、财税、金融、研发场地补贴等优惠政策,形成省市县共建的发展合力,打造更强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军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