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暑假不一定是WiFi、空调和西瓜,也可以是“文献满天飞,实验做不完”。暑假近半,在校园的蝉噪鸟鸣中,不少学生沉心静气地埋头实验,给精彩假期别样的“打开方式”。
他们全副武装“造飞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1楼106实验室内静悄悄的,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和飞机零部件,几位男生正在埋头聚精会神地忙着手里的活,裁剪、焊接、接线………
团队负责人、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研一的学生李人澍拿着“第一稿”模型演示说,这个暑期科研项目,是一个可以垂直起飞,水平前飞的一个无人机,备战在厦门的“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
从前期设计到毛坯制作,再到模型组装,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两个月。在实验台的另外一边,准备参赛的模型已经做得差不多,白色的机身、黑色的机头,显得非常高大上。“Transwing的机翼可以折叠,起飞时机翼是垂直的,前进时机翼又可以自动调整成水平的。”这样将多旋翼和固定翼相结合,可以节省飞机的占地空间,在增加飞行稳定性的同时,还提高了飞行效率,使续航时间大大增加。
“我们这个项目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可以用于快递的分发,这种飞机续航时间长,垂直起降的特性不需要专门的起落场地等。”李人澍介绍,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机型还没有成熟产品,他们在设计研发过程中,最难的就是飞机控制系统的调试以及飞机重心的寻找。
他们要先在电脑上写好程序,然后将数据做成实物外出进行调试,再根据每次测试的结果一点点进行修正,连同数据和模型都要改进。仅仅是控制系统的调试就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一天得调试五六次。
早上7点起床、8点到达实验室、中午休息会儿、下午1点半开始做项目、晚上11点回宿舍……李人澍团队的小伙伴孟宇说道,他们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待在实验室。“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我们是凌晨两点多从实验室离开的。”
他们还负责扑翼固定翼多模复合飞行器项目的总体设计,孟宇拿出一架大扑翼飞行器模型,机翼在控制下上下扑动,“这种大扑翼的无人机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上方面,可以用于观赏,在军事上可以进行侦查,在飞机起飞之前还可以用来机场驱鸟。”
孟宇介绍道,暑期的任务主要是对飞行器进行结构优化,质量减轻,提高控制效果。“暑假期间,从设计到装备,我们还要完成两到三架这样无人机的制作。可能整个暑假都没有办法回家,项目不分假期,整个暑假的时间还是比较紧的。”
无人机试飞对天气有着很高的要求,晴朗无云的天气最适合无飞机试飞。孟宇介绍,每次试飞的时候都是从遮阳帽到墨镜全副武装,“有的时候太阳很大,天气很热,南京室外温度接近四十度,但是这种天气是最适合试飞的。”试飞的时候一般要三个人共同完成,一个飞手,一个负责手抛起飞,一个负责摄像。
“每一架无人机都是研发了很久才出来试飞的,我们试飞时还是有些激动的,希望无人机能达到预期的飞行品质,同时也担心无人机在飞行时会由于气温,风向,飞行场地等许多不确定因素而损坏。”每一次试飞大家的心情都是又激动又复杂。
他们与果蝇为伴
在东南大学的果蝇研究室中,实验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试管和培养皿,实验室的学生们正在紧张地对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楼的三大间都是做果蝇研究的实验室,这间是做果蝇的睡眠分析的,这间是研究果蝇社交行为的,这间是研究果蝇交配的。”实验室的黄庆海老师向记者介绍实验室的情况。
“我正在挑果蝇,大概六个小时挑一次,一天大概要挑六七十个。”瓶子里面的果蝇大概只有芝麻大小,每天都要把不合格的果蝇挑拣出去。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果蝇去探索一些与人有关的问题,比如说,睡眠是怎么样被控制的。所以说,要用一些小的生物先去初步地进行探索,然后进一步地向高等、复杂的生物上进行探究。”实验室的金熙说道,“由于涉及到与国外实验室的竞争,研究到哪个程度不太方便透露,但是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是有自己的目标的。”
据了解,果蝇和老鼠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与人体相类似的功能,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功能,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人体,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诸如抑郁症、创伤应激、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东大李文正楼二楼的走廊上,穿着白色研究服的学生捧着试管和资料行色匆匆地穿梭在实验室间。
在另一边的实验室里面,博士生鲍毅非正在做大鼠的“学习记忆与突出可塑性”的研究。“暑假可能会放两周的假,其余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面。每天九点半到实验室,但是要到很晚才回去。”鲍毅非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只在宿舍呆九个小时。
当被问到做研究时得到一个结果时会不会很有成就感,鲍毅非坦言道,“做实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去等待,当我们得出一个结果的时候其实已经很平淡了。”只有论文被杂志接受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一丝放松,说到这里,鲍毅非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待在实验室做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鲍毅非举了一个例子,做实验就像高考之前做题目一样,很枯燥。题目还有变化,但是实验是不变的,自然现象又是乱七八糟的,从里面总结规律会有一种令人抓狂的感觉。
“我们平常的工作虽然很枯燥,但要去坚持,要有毅力。总不能因为枯燥就不去研究。”实验中,偶然出现的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总是一闪而过的,对此,鲍毅非说道:“大多数情况下,新鲜的事物还是很少的,就算有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规律,也没有精力去研究它。更多的时候还是千篇一律的工作。”
“实验总要一步一步向下走,现在已经走到第二个阶段了,要把已有的猜想进行验证。”鲍毅非说,“希望这个暑假结束之前能够把现阶段的一个‘细胞放电’的规律总结出来。”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实习生 华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