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明天是9月18日,江苏全省将再次鸣放防空警报,警示人们和平年代不忘烽火岁月。82年前,这样的防空警报曾在南京上空响起数百次,中国防空部队与日军航空兵展开激烈搏杀。一本记录当时近4个月空防经验的书籍最近被完整整理出来,提供宝贵的第一手防空史资料。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进行大屠杀前,曾以无差别轰炸的形式,对南京人民进行狂轰滥炸。自1937年8月15日日军首次空袭至南京沦陷,中国军队中央防空学校下辖的高射炮、探照灯等部队一直坚持作战。其间的作战经验,被记录在《南京防空经验》一书中。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告诉记者,这本书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系中央防空学校1939年7月印行。此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唐恺首先注意到这本书。近期,胡卓然带领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近现代史研究社的大学生志愿者,对这本十余万字的书籍进行整理,并对书稿增添数百处注解,为中国防空史提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记者从志愿者整理好的书稿中看到,《南京防空经验》全方位、多角度检讨南京遭受空袭的方方面面,记录此前抗战史学界未发现的诸多重要历史细节,例如对日方航空兵的战术伎俩和我方的应对有详细记载。书中记述,日机会“背太阳而来,使我处于对太阳不利状态”,当时中国防空部队立即赶购“颜色眼镜”(即墨镜)。南京大校场机场附近道路原先是黄色路面,敌机空中观察十分醒目,一度以这条公路作为轰炸指示地标。中国军队及时发现这一情况,“迅即将该路涂黑,施行伪装,使失其作为目标之凭借”。这一教训也被我军转换成经验:“如是黄色公路,以及高大建筑物,反映于空中,可以辨别为特着目标者,均宜顾虑及之”。
夜间防空是当时的防空难题。书中对空防力量如何运用做了详细归纳,多个细节也是首次发现。如书中总结说,防空战机不能出动太多,根据地面探照灯指示杀敌,“查首都地区狭小,空军作战空域有限,故我空军出动时,仅为两组,每组两机,分在敌机航路两旁,可以就近灯之光芒交叉处攻击。”探照灯应分组进行接力,防止丢失敌机踪迹,“照空灯如发现敌机,即由首先两灯,交叉照射,待至敌机前进到其他两灯中间地区时,即由该另两灯连接照射,首先两灯即行熄灭,另找其他新目标,于是传递下去,均按两灯或三灯共同照射一个目标为原则,切不可多灯共照一目标,至为紧要”。
这本书也是一本人民防空史,记录了不少细节。例如全面抗战开始时南京市组织防护团,此前史料对这一组织的行动和职能语焉不详,这本书中详细记述防护团各部门的任务,如空袭警报发出时“警报、警备、交通、灯火、避难等各班,应立即分别出动”“消防、救护、消毒、工务、配给等班,整装待命”。紧急警报响起时,“各班应加紧工作或分别出动”。其中,“灯火管制班,速即熄灭全市室内外各种灯火……交通管制班,速即断绝交通……避难管制班,迅将离家外出之避难民众,指导进入避难场所或收容所,绝对不准在道路中停滞,并协助断绝交通”。
从防空作战到消除空袭后果,这本书对南京应对日寇狂轰滥炸的记录,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当年南京在日军肆意轰炸下奋起抗击的光辉历史。
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