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斯霞外孙谈“最美奋斗者”斯霞家风:身教大于言传,用爱育人
2019/11/14 21:11  新华报业网  

  

  斯霞外孙朱征

  交汇点讯 “直到今天,还会有人问我,你外婆是斯霞,是语文特级教师,那你当年是不是语文很好呀,斯老师在家会给你辅导开小灶吧。借用小品里的一句话:‘这个真没有’。”

  11月14日,“最美奋斗者”斯霞老师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报告会上,斯霞老师的外孙、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为大家深情讲述了他眼中的斯霞,虽然外婆从没有教过他语文,但对晚辈爱的教育,却朴素情深。

  有光环却坚守清贫

  所有的子女都是独立上学

  作为南师附小的校友,朱征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求学经历和外婆的音容笑貌。“读一二年级的时候,中午和外婆在学校东边的厨房吃中饭,从蒸饭架上取下刻有‘斯’字的铝制饭盒,打开饭盒,半截油亮亮的蒸香肠躺在米饭中央,那就是人间美味啊!”“就在这个礼堂,我也因为年年三好生而获得斯霞奖学金,还清楚地记得奖品是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个铅笔盒和一个奔马造型的笔架……”

  “她对自己的吃穿从不讲究,衣服不要求新不要求贵,得体就行,纪念馆馆藏的那件花衬衫她穿了很多年;用餐不要求鱼肉不讲究营养均衡,吃饱就行,生虫的米一粒粒分拣,隔夜的饭菜热了又热。”朱征说,外婆教会自己的是节俭而不是吝啬,“碗里有饭粒没吃干净会批评我们,没及时关灯关水会提醒我们,但是家里烧了好菜,会让我妈妈或者我给两位孤寡的老教师送去,不高的工资会省下一点给老家的亲戚汇过去。”

  朱征所说的不讲究,斯霞的学生刘若愚也曾提到。1978年,斯霞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刘若愚说,“听到消息后,以为老师该‘风光’起来了。后来单独去看斯老师,现实反差很大。家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很冷。待告辞时,无意问谁帮老师烧饭,老师略感尴尬,因为家的煤气包没气了。”

  斯霞的子孙辈有个传统——他们都是独立上学报到。“我妈妈兄妹五人中学都就读于南师附中,他们从初一就开始住校,自己打包衣物自行前往,为了省5分钱车钱,有时就是从四牌楼南师附小步行到察哈尔路南师附中,周五回家都是自己洗衣晾晒,大舅舅16岁考上清华,也是只身前往北京求学。”朱征去苏州上大学时,也是独自拖着一大一小两个箱子去学校报到,自己套被子挂蚊帐,不顾同宿舍的同学及家长异样的眼光。

  1991年,斯霞老师一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斯霞老师从来都是身教大于言传,在晚辈们的心目中,她就是镜子,就是榜样。

  用爱育人“授枝”

  忘我劳动让她在他人记忆中活鲜

  毕业后甚至工作后,朱征常常应外婆的要求,搀扶她来附小走走看看,她会开心热情地回应一声声“斯奶奶好”,也会去试着拎一拎小朋友的书包重不重……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这句话来自臧克家为斯霞所作的诗。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大爱。

  她的学生后来回校看望恩师时,回忆最多的就是谁在斯老师家的小床上睡过,谁穿过斯老师家老大的毛衣或者老二的外套……曾有报道采访了斯霞的多位学生,斯霞的这种关爱,让几十年后,她的学生都年近花甲时,提到老师都不禁潸然泪下。

  对学生和他人的体贴入微,外孙朱征都看在眼里。“遇到突然降温变天,她会去宿舍把自己的衣服、子女的衣服拿来给衣裳单薄的学生套上,她会提醒老师把板书写大一点防止后排的学生看不清……”

  “为了背熟教案,她常常清晨把校园里的松树柏树当成学生,对它提问,与它交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她常常自制投影胶片自备教学道具;为了坚守在三尺讲台,她再三推辞去当教育局副局长的任命;为了节省出时间备课,她经常早起烧好一天的饭菜,简单热热就是中饭,再热热就是晚饭;为了加强家校沟通而坚持家访,也正是因为一次家访没有及时收到外公的病危通知书,错过了与外公最后的告别。”朱征感受到,对这份事业,外婆是打内心里热爱并为之奉献。

  朱征说,今天再次站在斯霞广场外婆塑像下,凝视“敬业爱生”四个字,回想起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的20多年。“这四个字是何种原因写的,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她在家写了一遍又一遍,我就在旁边负责裁纸磨墨,写完拿起看看,不满意,再写。”朱征说,记忆中外婆很多点滴小事,都像写字一样这么执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作为家族中第三代的教师代表,我对敬业爱生有一种最简单的理解,敬业,就是敬畏课堂,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教育的智慧和生命的灵动;爱生,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和个性的发展。”朱征感慨说,“明年,是外婆斯霞诞辰110周年,也将是我从教20年,相比于外婆执教68年,我的教师之路还很长,还需不懈奋斗!”

  链接:斯霞为什么常常掂学生的书包?

  当天报告会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赵敏特意提到,斯霞老师和“减负”的故事。

  赵敏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问题也接踵而至。到了斯老师的晚年,她越来越痛切地感受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于是,年迈的她举起了“减负增效”的大旗。她忧心忡忡,大声疾呼。每到一处,她都要拎一下小学生的书包,“怎么那么重,而且愈来愈重?”

  “减轻学生负担,救救孩子们”“凡加重学生负担的经验,都不是成功的经验。”她频频通过媒体发声。2003年有记者要采访她,她当时说话已很困难,就交代大儿子:“你们这些做老师的要去讲啊!要去呼吁啊!”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斯老师曾担任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的议案,都跟基础教育息息相关,都跟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法》的议案就是在她的积极推进下得以通过的。

  “我们为什么而奋斗?每一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斯老师生前也许并没有说出她奋斗的宗旨,可是她的一言一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赵敏说。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葛灵丹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