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当很多年轻人选择前往一线城市工作时,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在农村广阔天地砥砺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山海之间。
稻花香里说丰年 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头戴草帽、脚穿雨靴,系着齐腰的塑料布防露水……初夏时节,扬州大学的试验田里,“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青年团队的成员们正忙着观察记录水稻长势。就在最近,这个团队获得了第17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表彰。
“团队主要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的青年骨干组成,平均年龄34岁。”团队成员周勇告诉记者。荣誉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辛勤的汗水。农业讲究农时,一天耽搁不得。早晨露水大,中午太阳毒,这群80后、90后总是待在田里开展研究,到了晚上,大家还要伏案整理分析数据、研究课题。到了农忙时节,团队成员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是常事。
“为了把新的研究成果尽早地进行推广,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制作教材或进行视频教学、办培训班授课。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有时可能一个电话,就要赶到田里去解决问题。农民的问题等不得、也偷懒不得,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可能就会影响收成。”周勇说,眼下,团队正瞄准作物生产新趋势,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这项技术将智能化、机械化和农艺学有机融合,为粮食生产简单化、低成本化、丰产化、高效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无人化跨越。
辛勤的汗水总会带来回报。团队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突破了长江中游中籼稻育种技术滞后、优质资源匮乏、优质品种短缺等“卡脖子”难题。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新品种在长江中游稻区应用6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6.1亿斤,新增经济效益达到90多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针针强心剂。”在周勇看来,青春只有在奋斗中才更美丽。三十多岁的年纪正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精力最旺盛、创造性最强的时候。“我们应牢记科技兴农初心、勇立农业科技创新潮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入新动能 他们给乡村带来“潮力量”
“大家来看一看,这是我们的龙虾酱、龙虾稻米……”5月7日,一场与龙虾有关的带货直播正在进行。主播之一是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挂职党总支副书记裴宁,这一天也是他的23岁生日。
2021年8月,裴宁从盐城师范学院毕业后,顺利考取江苏省名校优生选调生,前往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工作。“小时候在南京的农村长大,如今希望可以在乡土之上建功立业。”裴宁说。
虽然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信心满满,但现实还是让裴宁有些不适应。“这里的农房和道路相对较差,大家说的方言对我来说很晦涩,陌生的环境也让我觉得很有压力。”但是很快,裴宁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改变农村面貌,共同致富吗?”裴宁说。于是,他运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设计学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农房改造出谋划策。“我们邀请住在老房、危房或远离道路房子中的居民搬迁到小区化管理的新型农村人家。为了让大家更适应新的生活,我们为每户人家留了一小块地,方便大家种菜。只有让他们心安,才能够认同这块新的家园。”当真正融入这个集体、实现自我价值,裴宁也坚定了扎根乡村、扎根基层的决心。
让村民们安有所居,更要让大家致富。小龙虾是季墩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让小龙虾带动产业经营“大文章”,裴宁参与了季墩村龙虾学堂的建设。“我们一方面打造乡村音乐节、龙虾节等活动,对接露营经济,增强建湖龙虾的知名度与曝光率;另一方面推出虾稻共种的龙虾稻米、龙虾酱,打造‘龙虾+’产业链。”
为了拍摄更多季墩村的旅游宣传片,裴宁学会了操纵无人机拍摄。当第一次操控无人机将高作镇的原生态自然风光、稻虾共作项目区、新型农村社区等记录下来时,裴宁的心中充满自豪感和归属感。“乡村具有无限活力和可期的发展前景,也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希望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技能、思维等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文化浸润乡村他们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灯
去年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后,1999年出生的张晋仪来到了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乡三汪村三汪小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她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也是学历最高的老师。
张晋仪坦言,刚开始来到这座乡村学校时,比较失落,害怕自己没有用武之地,甚至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渐渐打动了她。“这里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几乎都走出家乡外出务工。”张晋仪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带的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数学。其中,一年级只有7名学生,三年级有38名学生。“孩子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作为老师,我希望可以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给予孩子们一段美好的少年时光。”
张晋仪告诉记者,一天晚上,当她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村庄时,发现亮灯的房子不多。于是,在她的心中,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怎样为这里的孩子们点亮心中的那一盏灯?工作之余,张晋仪会和孩子们聊聊天。“我会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只有好好学习,才可以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可以尽我所能,教好他们,让他们长大之后走出去,最后带着知识回到家乡,让家乡得以改变。”去年,张晋仪带的一年级孩子们的数学期末考试考了全乡第一,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张晋仪也很开心。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有乡村教育的情怀,不仅因为它是育人的事业,更是一项慢功夫。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乡村教师的队伍中。包阳炀是无锡江阴青阳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虽然学校在镇上,但来到这里上学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周边的乡村。
包阳炀发现,这里的孩子们阅读量不够,于是,她自己购买绘本和书籍,利用碎片化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并将这些书本放在班级的读书角。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们也会把自己为数不多的书籍放在读书角,同学们慢慢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班主任,可能无法建立更大的阅览室。但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班级读书影响更多的孩子。”包阳炀说,“自己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如果在城市教学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来到农村,却是雪中送炭。希望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用文化浸润乡村,给乡村带来更多改变。”
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