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2023考研划定国家线,“考研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最终录取结果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尘埃落定。面对考研结果,终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研到底给考生带来了什么?三年前那些经历了考研的考生们,如今怎么样了?记者进行了探访。
读研,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读研三年,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今年24岁的南京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章诗雨前不久收到了一份满意的企业录用通知书。她说,三年前,自己还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到了大三,突然班上的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开始准备考研,犹豫了很久,她决定选择一所双一流师范院校作为考研目标,“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就先试试吧,不行就考编做一名教师。”
“说实话,备考的一年多时间,早晨到自习室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晚上回去的时候街上的店铺已经大门紧闭打烊了。”章诗雨回忆起当年备考的拼劲,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是怎么“熬”过来的。她回忆,每天一进门就能看到自习室黑板上的考研倒计时,让人心头一紧;图书馆、教学楼甚至是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间,摆满了折叠凳,这里是考研学生的背书集合地;图书馆甚至半夜四点多就有人来到门口排队等待开馆抢占一个座位,图书室的墙角堆满了英语单词本、各种专业课概论书籍,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杯。“离考研还剩一个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角落里偷偷抹眼泪,那段时间大家都很敏感,弃考的念头也不是没有过,但最后距离政治开考还剩一个小时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拿着册子背诵,来到考场的都是勇士。”
后来,章诗雨以超出国家线三十分的成绩进入复试,并最终被顺利录取。读研的三年,她像换个了人似的,不再满足于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开始每天坚持去图书馆读文献、写论文,还加入了当地的一个登山小队。她说,要把以前虚度的光阴都补回来。“研究生学历就像是一块更坚硬的敲门砖,坦白地说,相较于本科毕业的情景,研究生毕业时我收到的面试通知至少多了三倍。”
读研到底给考研人带来了什么?章诗雨思索片刻,答道,是一种更成熟的学习方式和人生道路选择。她坦言,在本科毕业时,身边许多同学和她一样,并没有做好对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和规划,而读研的过程中会更慎重考虑以后要做什么,也会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黑屋子里洗衣服,终有见光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录取人数110.7万人,录取率24.22%,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直以来,不少落榜生选择考研“二战”甚至“三战”。在考研圈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备战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地去洗。
“当我看到400分的初试成绩时,脑海中已经想象研究生的生活场景了,然而半个月后,复试线出来了,是401分,一下子感觉世界都黑暗了。”三年前的春天,刘文宇报考南京某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以一分之差无缘复试,经历了从考研查分的喜悦到遗憾与一志愿高校无缘的心情起伏过山车。
后来他放弃了一所院校的调剂录取通知,去一家沿海地区科技公司做了媒介公关专员,如家已经可以独自负责一些品牌项目。他说,当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现在在公司做的工作内容还算有趣,也没有浪费本科学习的知识,“到了工作岗位,同样有许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也会有对待生活不同的选择。”
2月21日,陈晨在系统上查到了自己考研初试成绩:370分。这个分数超出今年文学国家线7分,他认为也许今年能如愿踏入心仪的高校。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考研,第一次考研的时候,他以十分之差无缘复试,但又不想给家里带来更多负担,于是选择了在职考研这条路,“考研是一件容易‘上瘾’的事情,考不上就想继续考,一直考上为止。”
“在职考研,就相当于得变法子把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用。”陈晨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是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策划,每天晚上下班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出租屋房间里复习考研知识,白天趁着上班间歇休息时间刷一些英语课程和单词,每周周末休息时间也几乎全部用来自习。去年十月,他把工作辞掉专心备考,为此还租了个共享自习室座位复习,“这次如果还不行,就真不考了,或者调剂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
是什么让考研人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奔赴考场,誓言不考入心仪学校誓不罢休?有人是为了学历的提升,有人是为了改变以往不够优秀的自己,有人是为了能扎根科研,有人仅仅是为了不甘心失败……苏州一所高校辅导员钱楠告诉记者,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或许更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帮助学生提前规划个性化的职业方案,开拓多元的发展路径。
比起学历,工作技能更为重要
最近,“孔乙己”文学突然火了。一些网友表示,好不容易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可选择的职业路径变窄了。甚至有人自我调侃,“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就像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记者了解了省内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情况,在部分高校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岗位的人超过半数,而选择私企、自由创业等就业渠道的学生较少。南京林业大学2023届毕业生邱玲告诉记者,到了研二研三年级,大家都不约而同开始考公或者挤破头进入央企国企,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许多研究生在网络发布录用单位选择求助,“年薪12万元的某国企和年薪18万元的某银行市场岗怎么选?”“某一线城市大厂综合管培生和二线城市选调生选哪个?”在评论区,记者看到更多人建议选择更稳定的体制内岗位。读了研反而就业选择变窄了?这种情况确实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许多受访者认为,研究生毕业时给未来试错的时间更少,更希望获得一份匹配研究生学历的且稳定的工作,虽然一些大厂待遇非常诱人,但工作稳定性显然不如体制内岗位,让人望而却步。
当然,“孔乙己文学”爆火的背后,是年轻人不可忽视的生存压力和社会焦虑。研究生毕业时,已经寒窗苦读近二十年的他们面对初入社会的选择,必然会有迷茫和无措。一些网友也表示,不要嘲笑孔乙己,更不要看轻自己,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何尝不是只能偶尔望一望天上的月亮,然后继续默默低下头去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站在从校园到步入社会的十字路口,应届毕业生到底应该如何自洽?资深职业规划师于念认为,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但比起学历,应届生出色的工作技能更重要。面对考研“高考化”趋势,应届生更应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而非简单“随大流”。
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这也与许多招聘方的学历要求提升有关,甚至一些与研究生学历培养内容关系不大的岗位也向研究生学历学生伸出橄榄枝,这也不得不让更多学生走上考研道路。“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为了减少毕业后工作试错成本,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尽量多主动走出校园实习实践,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才能尽早找到真正适合的方向,少走弯路。”于念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