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当前,疫情给各地科技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切切实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江苏各地科技部门发挥科技资源统筹等优势,用科技“及时雨”浇灌企业“创新树”。高校技术顾问、“科技贷”、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多方助力,让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视觉中国 图
高校教授变身“技术顾问”,助力企业产线升级
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江苏一批高校教师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技联在线”为“根据地”,通过“疫情防控先进技术成果专题在线路演”活动活跃在企业一线,帮助他们抗疫疫情,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份,南京工业大学膜科所仲兆祥教授尤其忙碌,求助信息从“技联在线”等渠道纷至沓来。省市各级医院、防疫部门、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条抗疫战线纷纷致电咨询新型“膜法口罩”,希望能够借助这项技术更有效地防护病毒。
“之所以称之为‘膜法’,是因为其使用了高性能空气净化膜防护材料——纳米蛛网仿生膜。”仲兆祥说,疫情当前,口罩是刚需,普通熔喷布材料制作的口罩已经不能满足于循环使用和高透气性的要求,很多企业口罩生产线亟待转型升级,相比纤维无序堆积的普通熔喷布材料,纳米蛛网仿生膜具有孔隙率高、孔径小、过滤阻力低、过滤精度高等优势。
“本轮疫情期间,熔喷布材料价格已从当初七八十万一吨回归到合理价格,高性能空气净化膜防护材料价格虽高,但技术指标仍占据较大优势。”仲兆祥告诉记者,为帮助企业产品升级,该材料正向多功能运用推进,比如用于空气净化器的新风系统、用作口罩时不仅能挡住病毒还能抗菌消灭病毒,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
疫情当前,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会因呼气和汗水蒸汽的影响导致表面起雾,从而影响救治工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许波连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抗菌防雾涂层材料与应用技术,解决了该问题。通过“技联在线”平台,该技术帮助苏州东杏表面技术有限公司在复工复产的同时,拓宽了产品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项科技成果应急转化非常顺利,相关单位十分支持和配合,南京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江苏南创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院给予了场所和经费支持,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也快速完成相关质量检验。”许波连说。
科技金融“不打烊”,“保姆式”服务助企纾困
“科技贷”“园科贷”“扎根贷”……为帮助更多科技企业抗击疫情冲击,实现高效成长,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创新科技金融政策、产品、服务体系,以金融“活水”精准“资”润创新之花。
“园区主动靠前服务,为我们引来一场‘及时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海狸生物董事长兼CEO任辉说,公司长期专注于纳米磁珠技术自主研发,为生物医学诊断及分析检测领域提供核心原材料。年初公司急需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团队、升级研发设备,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对接相关银行机构,快速发放了500万元“科技贷”。获得资金支持后,公司引进并培养了一支研究生占比超80%的高端技术团队,攻克功能性微球放大工艺技术难题,实现磁珠百公斤级别的产能,核心产品“纳米磁珠原料及配套试剂”已在新冠病毒核酸及免疫检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产品出口近30个国家。
据了解,疫情期间,针对企业普遍的融资难题,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会同企服中心通过“远程受理、影像传递、视频会议”等方式,为企业开通快速受理通道,确保金融服务“不打烊”。268家企业通过“科技贷”“园科贷”“扎根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需求超20亿元,放款金额同比增长近50%。
同样受益科技金融的还有扬州市奥特瑞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江都农商行650万元“苏科贷”信贷支持,年利率4.2%。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扩建项目中,为企业跨越转型注入“活血”。据了解,今年以来,扬州市科技局出台了疫情期间为科技型企业纾困解难九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便利化服务,众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因此受益。今年1至4月,扬州市已为57家企业放款1.5亿元,合作银行由最初的1家扩充到12家银行。
“正是有了园区‘保姆式’的服务,公司才能专注科学技术及产品创新。”苏州桑泰海洋仪器研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毕坤说,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帮助下,公司在极短时间内为企业拿到了1000万元“扎根贷”和500万元“科技贷”,这笔贷款犹如雪中送炭,为公司按时按需完成装备制造提供了保障。“从政策宣讲,到申请过程中提供贴心帮助,再到联系银行机构落实贷款,园区以专业服务、创新产品让公司真正成为了政策的‘获利者’。”
“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多家金融机构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雾联医疗是一家致力于呼吸系统医疗保健器械的研发销售企业,主要生产额温枪、雾化器、体温计等医疗设备。在企业贷款申请过程中,因疫情防控企业主要负责人配偶无法赴昆山落实连带责任保证。在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建设银行昆山青阳路支行第一时间联系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商定修改贷款申报方案,企业及时获得贷款800万元,保障了正常生产经营。
“大仪共享”紧急驰援,完成近90万人次核酸检测
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河海大学……5月下旬,近20个标有高校科研院所标签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摞在一起踏上“回家”路。“我们发起科学仪器共享号召后,短短3天就从高校科研院所征集到5000台套仪器和超100人的专家指导团队。本轮疫情以来,累计集聚13家高校院所荧光定量PCR仪近20台,支援4家抗疫核酸检测单位检测9.9万管,近90万人次!”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兴莲说。
今年3月,省科技厅主动发挥科技资源统筹优势,为疫情防控贡献科技力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在去年搭建科学仪器“共享桥”、组织仪器支援抗疫一线行动基础上,针对今年疫情防控需要,再次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仪器设备。
“这些设备在这次疫情中被送到了最急需的地方,服务抗疫一线。”孙兴莲回忆说,3月21日南京农业大学首批支援了2台套荧光PCR仪,3月23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又集中组织了14台套设备驰援江北新区核酸检测机构,此外还有其他高校自发支援部分医疗机构。
“前一天提出需求,第二天12台荧光PCR仪就到位。截至今日已服务60多万人次的核酸检测需求,为南京生物医药谷抗疫做出巨大贡献。”南京实践医学检验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宽在向仪器提供方赠送锦旗时表示。“这两个多月来大约有800万人次的检测需求,本身30多台仪器检测能力不足,疫情当前购买和租借新仪器来不及,这12台仪器救了急。”
据介绍,推动科研仪器共享是完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副处长许云峰表示,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是正在持续努力推动的重要工作,省财政、科技部门将加强联动,持续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服务,后期还将不断扩大仪器的共享共用、单位的共享共用、地域的共享共用,共同促进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服务。近年来,通过氛围营造,强化管理,省科技厅、财政厅等主管部门加强联动,全省“一盘棋”推动开放共享,我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利用得到有效提升。
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副处长张洪钢表示,这次仪器设备支援核酸检测专项行动发挥了科技资源共享效能,是科技资源共享模式的有益探索。下一步,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将继续发挥资源集聚作用,打破仪器资源在不同系统、领域、区域间流动的各种阻隔,聚焦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强化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