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国庆节假日深夜,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机械实验楼依旧灯火通明。样品制备、实验平台搭建、编写程序、调节参数……机电工程学院的微纳机器人课题组如往常一样开展着科研工作。
“科研人有着科研人的使命,我们就是想争分夺秒做好科研工作,实实在在拿出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成果。”微纳机器人课题组负责人杨湛教授说。
不久前,该课题组研发出利用磁流体液滴制成的机器人,这款具有强大变形能力的机器人可以自由穿梭在极端变化环境中,能在遇到障碍物或狭窄通道时自行分解,又能重新组装在一起,实现了机器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可控调节,有助于提高其在体内受限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病变组织深处的可达性,是微型机器人技术和软体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如何让磁流体液滴机器人在体内“大显身手”,实现肿瘤靶向药物输送、血栓消融以及微型外科手术等操控,是微纳机器人课题组下一步的攻关重点。
在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所领衔的机器人团队中,有工业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纳器件等多个课题组,“实用”一词时常被提及。
近年来,腔镜手术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先后走上手术台,采摘机器人、喷药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20多种型号工业机器人相继服务于生产一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孙立宁团队通过产学研方式创立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培育医疗机器人企业40余家,在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上,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团队还先后孵化江苏汇博、苏州康多等机器人领域领军企业,累计产值超100亿元。
2013年,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系统工程系博士毕业的杨湛学成归来,加盟苏州大学孙立宁教授团队,这一干就是近十年。“虽然留在国外各方面待遇条件都很好,回国后很多都要从头开始,但还是毅然回国了,就是想以自身所学实现自己的科学抱负,做国家真正需要的科研。”尽管长年累月的科研工作相对单调枯燥,但也不乏小有成就之时,这些都能让杨湛甘之如饴。
“国家和产业所需就是我们的科研所向,这个‘所需’,一是让科技成果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都要做好。”这是孙立宁时常对青年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既是团队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导向,也饱含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团队中许多青年科研人员是留学归来的,孙立宁一直鼓励大家开展真正感兴趣且实用的科研工作,充分的科研自由度和包容度让不同课题组在相互配合中吸收融合国外先进技术,也在自主创新中激发出新的科研思路。除了为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搭建平台,团队在学生培养上也“颇有心得”,既狠抓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
从刚开始的手把手教,到如今引导学生以自己为主体,在全系统科研项目中自主开展工作,结合国家及产业需求,清楚了解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应该怎样做。“学生遇到瓶颈问题我们会帮忙解决,相互平等交流探讨,出现分歧的时候会多听听其他建议。”杨湛说,团队多年来持续为国内多个机器人龙头企业输送核心人才与关键技术,很多毕业生都已成长为企业技术及研发骨干,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中人才不足的短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科技报国。
通讯员 杨舒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