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在“科技小院”,他们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种出“富农花”
2023/09/17 19:57  新华报业网  

  近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技协联合行动(江苏分会场)启动仪式在南京举办。启动仪式上,江苏栖霞百合科技小院(筹)、淮安牧润生物服务科技小院(筹)等由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园区、涉农企业筹建的15家科技小院进行了现场共建签约。

  一个院落、几间农舍,科技小院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着“三农”的美好未来。截至目前,江苏共有科技小院34家,科技小院如何破解“象牙塔”与“泥土地”矛盾关键?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进行了探讨。

  把课堂搬到田地里,研究生成为“养殖明星”

  走进农技协联合行动主题展区,来自江苏各地农技协、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共建的科技小院带来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参会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什么是科技小院?省农技协副秘书长陈星介绍:“小院与大所相对,是由研究生驻扎田间地头企业生产一线,依托专家、教授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所学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助力农产品高产高效,同时又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机制的大胆探索。”

  罗氏沼虾、阳澄湖大闸蟹……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展台前聚集众多观众,小院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宋学宏教授和小院的研究生们带来的小院产品已经成为淘宝等电商的爆款食品。

  “我们团队与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研究生及公司的技术骨干利用苏州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罗氏沼虾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公司的优质罗氏沼虾苗种,在企业320多亩的河蟹养殖基地进行了河蟹、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的探索。”宋学宏说,小院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水产养殖摆脱“靠天吃饭”,实现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如今老师和学生们也成为苏州当地的“养殖明星”。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卢宏杰即将前往江苏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开启他崭新的学习生活。“科技小院对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桥梁,又是很好的载体。科学问题应该到生产当中去寻找。”如皋黑塌菜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侯喜林告诉记者,研究生入驻黑塌菜科技小院后,除了每天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做相应记录。还要根据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生产模式的创新、推广高产、优质技术,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反复检验,取得经验,结合生产,培训农民,实现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达到增产与优质、增收与环保有效统一。目前,黑塌菜科技小院已培养出专业学位研究生10名。

  作为科技小院的主体力量,入驻研究生与当地农技员有何不同?省农技协秘书长生静雅介绍,一方面,研究生能够在所在地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及时反映“泥土地”里的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小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通过实战演练积极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延展。

  在科技小院的影响下,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入驻研究生、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宿莉把黄瓜作为专业研究方向,每年在100至120天的黄瓜生长周期里,全程参与到播种、定植、授粉、收瓜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让我把农业真正看作是自己的事业”。

  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每人每年在站时间超200 天,每年累计时间超 600天。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承担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江苏如皋蚕桑科技小院每年入驻3名以上专业研究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专业硕士10名……在科技小院,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一头连接着高校,一头连接着田间,科技小院用扎实的研究态度和杰出的工作成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人才,助力释放农业领域人才红利。

  培养更多“土专家”,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我国超九成的农民都是小农户,小农户数量占我国2.07亿农业经营户的98%,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农民对农业技术不了解、知晓率低,即便是有好的技术,但是农民不知道,也用不上。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科技小院就是‘及时雨’,能答疑解惑,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能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进而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陈星说,带来技术的传播和实践的示范,科技小院关乎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

  主题展区内,江苏泰兴萝卜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利用院内的科普教育展示区和培训区,定期对外开展产品示范、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现场观摩等活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产业技术科技服务,不断普及高效农业生产专业知识,提升职业农民的科学素养,实现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环节的有效连接。

  “不仅要把品种与技术交给农民,还要教会农民。”江苏海安蚕桑科技小院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李木旺告诉记者,小院师生多次前往海安市雅周镇、大公镇及南莫镇等地蚕桑基地开展桑园病虫害防治、田间施肥管理、高效桑园春耕、剪伐等技术现场培训指导,带动蚕农增收,引领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桑蚕科技小院先后为海安20余户养蚕大户开展培训,发放技术手册上千份、蚕药20余件,科技下乡10余次,把高质化养蚕知识和关键技术要点送到蚕农家门口,让科学养蚕走进蚕农,飞进寻常百姓家。

  科技助农,不只是理论落地,还要因地制宜。在中国农技协江苏灌云豆丹科技小院,专家们始终把豆丹产业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技术培训不断地把最新技术、市场行情、产业分析传给农民。每年灌云县举办多场“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技术培训观摩会,针对生产中的问题,专家们提出解决办法,走访重点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现场解答村民们的棘手问题。每到关键农时,专家们会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为技术的落地提供“售后保障”。目前,灌云县全县大豆豆丹产业种植面积达1.4万亩,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36个,形成了豆丹产业重点乡镇、豆丹专业村和重点大户为龙头的豆丹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江苏省内的各科技小院面向当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企业等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的技术培训服务,巧妙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紧扣地方产业,探索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新模式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紧扣地方产业,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生静雅介绍,目前,江苏共有科技小院34家,已覆盖奶牛、大闸蟹、龙虾养殖,水稻、茶叶、甘薯、西瓜种植等,在省科协指导下,各科技小院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小院与多方联合,共同探索出了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模式,让农业发展搭上了“顺风车”。

  有“天时”,有“人和”,更需“地利”,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依托阳澄湖发展独具当地特色的农科产业。宋学宏告诉记者,小院研究生及公司的技术骨干利用苏州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罗氏沼虾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公司的优质罗氏沼虾苗种,在企业320 多亩的河置养殖基地进行了河蟹、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的探索。该模式实现了平均规格190克/只的大规格河蟹产量75至100公斤/亩、平均规格5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罗氏沼虾产量140至150公斤/亩的目标,实现每亩养殖效益净增5000元。

  目前,基地引进智慧养殖管理体系,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安全保护屏障,使水产养殖摆脱传统的“靠天吃饭”,实现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减少养殖风险,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目标。

  在桑蚕领域,小院模式为产业融合的进行再添一把火。记者了解到,江苏海安桑蚕科技小院与共建单位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东中西部联动,率先打造“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科技小院”的“鑫缘模式”,首创桑蚕行业的产业化新模式,带动蚕农增收,引领产业发展。

  “目前,海安市拥有桑园面积6.6万亩,年发种达14万张,生产蚕茧8500吨。海安目前已建立了229个蚕业家庭农场、169个蚕业联合体农场。茧丝绸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蚕农蚕茧收入近3亿元。”海安市茧丝绸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安市蚕桑站党支部书记黄俊明告诉记者,海安桑蚕科技小院在江苏、广西、安徽、江西、陕西等重点蚕区建立基地,带动40万亩桑园建设、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和5万名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陈星表示,科技小院不是高校研究的“单打独斗”,科普示范、科技带动只是推动产业发展第一步。通过联合共建单位,科技小院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黄金模式。

  实验室“搬”进科技小院,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科学既存在于创造未来、探索过去的研究中,又与农业日常息息相关。从农业生产应用中去看下一步的科研方向,让实验室“搬”进科技小院,能够实现科研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高温少雨的天气不利于南部丘陵山区的农作物生长,而白化茶树根部层浅、抗旱性差,生长更是会受到严重影响。2022年6月下旬,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天目湖白茶产区部分茶园出现茶树失水、茶地干旱状况,甚至少量茶树出现高温灼伤现象。在土壤条件差、肥力不足的茶园,日光高温照射更是使茶树表面温度达40℃以上,高温日灼、干旱失水将引起较大范围茶树灼伤危害、甚至枯死,引发农业气象灾害,给茶农带来较大损失。

  “当时的茶农们急坏了!”江苏溧阳白茶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房婉萍回忆,茶树灼伤发生后,白茶科技小院科研团队驻扎在当地连续40个工作日,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开展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MPH对夏茶品质成分的影响”“探究AMHA在温度胁迫下对高氨基酸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等课题研究。房婉萍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有效缓解高温对茶树光合反应中心的伤害,增强其光合能力,从而提高茶树活力和抵抗高温的能力。

  大地不仅收获粮食,也产出学术成果。苏州大学医学院徐世清教授在科技小院做研究,从家蚕食性相关基因的发掘与鉴定到二化性高产蚕品种的蚕种孵化控制和全年随时供应技术,把饲料工业化加工原理通过科普的方式加以普及,调动了蚕农对产业发展前景的极大兴趣。

  据介绍,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技小院工作,组织动员省科协现有167个省级学会中的30多个涉农省级学会的优秀科技专家、学者和工作在科研、开发、生产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小院提供持续稳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同时加强与中国农技协等国家级学会的合作,加快推动中国农技协人才资源优势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提升科技小院覆盖面。目前,全省共有科技小院34家,驻院指导老师159人,累计驻院研究生321人,田间试验示范面积18619亩,技术服务面积达27.5万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杨舒雅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