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高温下的医院急诊室:充满紧张和温情
2019/08/01 17:38  新华报业网  仲崇山  

  交汇点讯 当下,高温酷暑,医院急诊室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上午9点左右,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的候诊区、抢救区已经是人头攒动,走廊上到处都挤满了面色焦虑的病人和家属,医护人员满头大汗的在人群中穿梭,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医生:放弃休息来加班

  虽然急诊大厅中空调制冷强劲,气温宜人,记者等待许久,急诊科副主任刘强晖满头满脸的汗水,才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今天上午还不算最忙碌的,7月28号那天,我们一天的重症病患就收治了99例!之后29号有80多例,30号又有90多例,忙得几乎没时间喝口水。”

  “目前我们急诊每天收治急诊病人都是600多,比平时春秋季节增加了20%以上。” 刘强晖说,特别是晚间急诊病人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外伤的、车祸伤员时有发生。此外,因为空调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和贪凉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也显著增加。

  为了让患者尽快在急诊得到有效的治疗,该院急诊中心还设立了急诊加强班。刘强晖告诉交汇点记者:“ 加强班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急诊医生当日下班后是不能离开的,还需要再医院备班,一般要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下班,非常辛苦。本来我今天按计划是上晚班的,白天可以休息的,但是因为急诊病区病人多,所以我就顶上来了。”

  

  抢救室:既忙碌,又有温情

  “晚间急诊病人通常是一波一波的。”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吕金如说,如何做到忙而不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急诊科特别设计了“三区四级诊疗制度”。交汇点记者在急诊大厅观察到,大厅地面上贴有标示各个不同颜色区域的地标,除了蓝色的检查区域外,还有红色、黄色、绿色三块区域。

  吕金如介绍道:“急诊病人来到后,导医台工作人员会根据病情安排病人到不同颜色的区域候诊。红色区域是危重抢救区,一般像脑出血、心梗等这样的重病人,会推到抢救室立刻抢救;黄色区域是相对次一级重病人,如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等,会安排在黄区稍做等待,半小时内处理;绿色区域是一般普通病人,如感冒、胃肠炎等,通常会在一个小时之内安排就诊。就在刚刚,我们抢救室就已经收治了3位重症病人,其中两位心梗,一位消化道出血。”

  交汇点记者还看到,医院在急诊大厅一侧还设置了“中暑绿色通道”。吕医生表示,“中暑患者进入医院后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抢救室,立刻进行抢救。急救室中备有冰块、急救药物等物品,可帮助病人采取物理降温等急救措施。”

  因为天热,病人和家属的心情都比较焦虑,很容易发火,刘强晖表示,急诊医生往往既要照顾好病人,还要安慰好家属。对于在抢救室里一些重病人,只要病情允许,都会让家属一天进来一次给亲人喂点水什么的,尽量让这个严肃、紧张的地方有点温情。前不久,一位老大爷因心梗住进抢救室,考虑到其老伴患有阿尔默茨海默症,老大爷非常担心,医护人员让老奶奶穿上清洁衣服每天定时进来陪伴着老爷爷做治疗……

  

  护士:抢救室最多加到40张床,一天万步起

  在抢救室,交汇点记者看到,百多平米的抢救室中,摆满了三四十张病床和各类救治仪器。病人们大多身体接着各类仪器,面容憔悴地躺在病床上……和急诊室外的人声鼎沸不同,抢救室内相对安静不少,听到的更多是滴滴答答的仪器运转声;各种医疗器械碰撞声和医生护士急促的说话声。

  “本来我们急救室标配是20张床位,最多时加到了40张床。”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张丽也是好不容易抽身对记者说,“最近,每天都是这样忙得脚不沾地,不论哪一位患者,只要仪器报警,我们都要第一时间赶过去查看病人,所以我们这里的护士步数都是万步起。”

  说话间,张护士长撩了一下已经汗湿粘在脑门上的碎发,继续对记者说,“盛夏以来,我们所有的护士也是随时机动待命,急诊一楼有14位护士,不管是不是自己当班的时间,只要一有紧急情况,哪怕在家里也会立即赶过来。”

  赵青护士已经在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了13年。她说,在急诊室忙碌一天,腿站得又酸又肿,常常回家上楼都抬不起脚。虽然夜班工作时间是下午5:30到次日凌晨1:00,但是因为紧急情况较多,拖班一两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120:信息化沟通,高效又省力

  根据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门口的120救护车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现在120急救车能实时看到医院抢救室、观察区还空余多少床位、排队患者人数多少、需要等待多少时间等信息,这些信息每30秒一刷新。这种信息化联动系统,江苏省人民医院是全省第一家使用的,目前看来非常有效。可以较好的帮助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做出合理判断,将患者送到合适的医院,争分夺秒争取病人的抢救时间。

  刘强晖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受高温天气影响,医院最近收治较多的患者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肌梗塞、中暑等患者。暑热季节,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还要注意补充身体水分;适当补充盐水,弥补身体盐与水分的流失;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如鱼、肉、豆类等,多食新鲜蔬果;出行注意防晒,做好防晒保护;建议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实习生 钟威虎 通讯员 吴倪娜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